没有无原由的爱和恨,只有未知道的自己。
有人说“爱之深,恨之切“,那么到底是先有爱还是先有恨?
在我看来这取决于母亲。
当一个婴儿出生后,他懂得爱和恨吗?
婴儿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婴儿对世界的感觉,来源于其母亲或者说是充当母亲的照料者。
当母亲给孩子以爱和安全温暖时,婴儿就会觉得世界是好的,自己是好的,值得爱的,妈妈是好的~
当母亲给孩子以恨(期待男孩,结果是女孩等)时,婴儿就会觉得焦虑恐惧,认为自己是不好的,妈妈是坏的,世界是可怕的~但是他又必须依赖这些人来生存,他就会幻想他们是好的,是因为自己是坏的,不可爱的,不被爱的,才导致那些惩罚自己的事情发生——不给奶水、对自己发脾气、给自己脸色······这是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但是婴儿又会夸大自己的幻想,会把危险夸大,这点在成人的焦虑中也会发现。
当前心理发展理论认为,成人的依恋模式是源于婴儿时期母婴依恋关系。
我们不妨回忆下,小的时候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爱恨情仇是否能在当下的关系中发现踪迹?
当然,这不是我们逃避解决问题和改变自己的托词,因为改变随时因自己的决定而发生,但是只有你意识到现在的行为和情绪是为什么,基于这种觉察改变发生的可能性才能更高。
以上是否可以算是我们未知自己的一部分思考?
很感激,谢谢
一般般,一般。
, ,,,,,,,,
好好好好好好
很好的啦,很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