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多呈阶段性分布,而且位置比较高,所以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也比较多。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动脉造影检查,对血管阻塞部位、范围、程度、侧支循环建立状态和远侧流出道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后,可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施行血管重建手术。如果肢体已经发生溃疡或坏疽,就应施行相应的坏死组织切除或截肢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精细、熟练的血管外科技术。手术前应对病史、肢体缺血程度和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详细了解,分析动脉重建术和其它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作必要的术前检查和准备工作。凡患者间歇性跛行症状进行性加重,或下肢缺血明显,出现严重静息痛,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者,均为血管重建手术的适应证。而近期有重要脏器严重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和肝肾功能衰竭者,则不宜施行血管手术。现将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 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主要适用于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局限,短段动脉严重狭窄过完全闭塞,范围在5-6cm左右。可在直视下切除血栓和血管内膜,恢复动脉血流。将远侧的动脉内膜断面向外固定在动脉壁上,fangzhi 血流冲击内膜阻塞管腔。如果狭窄或闭塞段较长,可采用半开放式剥脱器取出血管内膜。据报道,此手术5年通畅率为60%左右。如果在此手术的基础上,再应用PTA技术扩张远侧动脉,消除狭窄,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2. 动脉血栓摘除术
当动脉硬化闭塞症并发急性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时,肢体严重缺血,进展速度,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将危机肢体生存甚至危机生命,应尽早施行动脉血栓摘除术。动脉栓塞后6-8小时内,肌肉组织尚未坏死,栓子未与血管内膜粘连,内皮细胞受到严重损伤,是手术取栓的最佳时机。若病程稍长,肢体已经有1个或几个趾(指)濒死状态,则是取栓术的禁忌症。目前常用于临床的取栓术有两种方法:
(1)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 在下肢可经患肢股动脉切开插入导管取栓,上肢可经患肢肱动脉插管取栓。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避免了直接暴露动脉操作,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更加安全可靠,并且可在局麻下进行。它可以通过1个动脉切口取出栓塞部位近端和远端的继发性血栓,对全身情况严重不良的患者极为有利,可明显提高生存率和肢体存活率。据有关报道对300例动脉栓塞患者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治疗后,生存率为84%,肢体存活率为95%,死亡原因与原发疾病有关。要提高肢体存活率,应注意尽早施行取栓术和完全取出动脉阻塞远侧的继发性血栓。如果动脉留置导管,术后持续注入溶栓药物,可以预防再次栓塞,提高疗效。
(2)动脉切开取栓术 根据动脉栓塞部位选择适当切口,分离栓塞动脉时应动作轻柔,以免栓子破碎造成远侧动脉栓塞。游离、阻断栓塞部位近、远端动脉后,方可切开动脉取栓,并以肝素盐水从肢体远侧动脉切口逆行冲洗。先开放近侧阻断,如有残存血栓可被冲出。放开阻断钳后,远侧动脉恢复搏动是取栓术成功的标志。
3.血管重建术
(1)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 又称为原位动脉转流术或“动脉架桥术”,是采用血管移植物与阻塞动脉段近、远侧动脉行端侧吻合,重建肢体动脉的血液循环。该手术适用于较长段动脉阻塞或多节段动脉阻塞病变患者。阻塞段短或多节段阻塞者,可在直视下手术;阻塞段长者或多节段阻塞者,可根据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在肌间作隧道,移植血管通过隧道与阻塞段两侧动脉行端吻合,吻合段应在30°以内,可减少阻力,有利于血液畅通。根据动脉闭塞部位不同,临床常用于术式有腹主-双侧髂、股动脉转流术、股-腘动脉转流术等。目前,常用移植物首选自体大隐静脉,而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转流术多采用口径较大的人造血管,以膨体四聚氟乙烯(EPTFE)最好。据统计,此类手术5年通畅率在65%-85.1%左右。
(2)解剖外动脉旁路移植术 又称为异位动脉重建术 。主要适用于老年体弱伴有心、脑、肾等主要脏器功能状况不佳,耐受性较差的患者;或主-髂动脉粥样硬化闭塞范围较广泛者;以及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再阻塞者。移植血管通过皮下隧道,将另外一条或另一肢体的动脉血液引向阻塞远侧动脉。常用术式有腋-股动脉旁路移植术、股-股动脉旁路移植术和腋-腋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选择适当长度的自体大隐静脉或0.8-1.0cm口径的EPTFE人造血管,行端侧吻合术。据文献资料统计,此类手术5年通畅率在40%-80%左右,手术死亡率为0%-7.7%.
(3)原位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 又称为原位大隐静脉转流术。适用于股腘动脉闭塞者。手术不需作大隐静脉游离,以减少手术创伤,并可避免剥除静脉时造成的内膜下损伤及营养结构的破坏。将大隐静脉近心端与股动脉或腘动脉或分支动脉端侧吻合,管径相当,比较符合血流动力学要求。手术必须结扎大隐静脉分支术远期效果较好,有报道3年通畅率为80%左右。王玉琦(1990年)应用该手术治疗10例70岁以上老年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收到良好的效果。
(4)静脉动脉化 又称动静脉转流术。适用于动脉闭塞部位广泛,远侧无良好流出道者。手术方式有高位深组、地位深组和前组3种,有分期和一期完成两种方法。一般认为深组低位手术后肢体缺血状况改善较好,并且无明显静脉回流障碍发生。时德(1992年)和吴志全(1993年)等分别以静脉动脉化不同术式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对挽救缺血肢体有良好的效果。
4.腔内血管外科技术
近年来,随着高科技术产品在医学领域的开发利用,血管镜、激光血管成形术、动脉硬化斑块切除术、气囊导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撑等新技术相继应用于临床,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许多新方法。
(1)经皮腔内气囊导管形成术(PTA)手术采用双腔球囊导管经皮穿刺股动脉插入到动脉狭窄区域,利用气囊加压扩张来压缩动脉粥样斑块,以扩大动脉管腔,消除狭窄,增加血流量,改善肢体缺血状况。手术操作简单,对短段阻塞者有一定效果,是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对腹主-恰动脉狭窄效果最好,成功率为95%,远期通畅率可达90%。
(2)激光血管成形术 该术1980年以后逐渐应用于临床。采用股动脉经批穿刺插入带有光导纤维导管,以激光气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除阻塞,恢复动脉血流。目前应用冷激光技术具有不损伤血管内膜,不产生异物阻塞和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与PTA技术、血管内支撑联合应用,临床远期疗效可明显增高。
(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切除术 该法应用机械性旋切器切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去除动脉狭窄和阻塞,适用于动脉广泛性完全闭塞病变者。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动脉内膜增生及再狭窄发生率低等优点。可与PTA、血管内支撑术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4)血管腔内超声消融术 是近年新开发的治疗手段。应用血栓超声消融仪,经导管探头将高能量、低频率超声波送到血栓或粥样斑块部位,使之消融。超声溶栓机制主要有机械破碎、空穴作用、激活t-PA溶解血栓等3个方面。具有溶栓速度快(1-3min),消融彻底,安全性高,损伤性小,并发症少等特点。能根据声阻抗的变化调整超声能量,避免损伤动脉壁,被消融物微粒小于7um,不造成远侧血管栓塞,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5)血管镜 是一种血管内窥装置,通过光导纤维集束及成像系统,可收到高清晰度的视觉效果,不仅可以对血管内病变性质、范围和程度做出明确诊断,而且成为其他血管内手术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在血管镜观测下,通过运送系统施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切除术、激光血管成形术、PTA、血栓摘除术和血管内支撑术,可以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减少手术损伤及并发症。
1.坏疽足趾切除术 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常因肢体缺血而发生肢端坏疽,施行坏疽组织切除手术,可控制病变继续发展,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手术应根据患者体质强弱、肢体血液循环情况,以及坏疽的性质、范围、深浅和继发感染程度等全面考虑。
麻醉方法常选用小量腰麻。病变在上肢者,则选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避免使用局部或趾(指)根部神经阻滞麻醉方法,以免引起坏死和使感染扩散,而致病情发展恶化。
(1)手术方式
①单纯坏死阻滞切除术:肢体血液循环已改善,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形成明显的分界线,坏疽已停止发展,局部感染已基本控制者。
②趾(指)部分切除缝合术:趾(指)部远端局限性坏疽,局部感染控制,炎症基本消退者;或趾(指)步远端骨质暴露或骨残端骨髓炎形成,创口难以愈合者;或趾(指)大部分干性坏疽,近端健康组织炎症消退,患肢血液循环改善者,可施行趾跖关节离断术。
(2)手术要点
①单纯阻滞切除术:在分界线处将坏死组织全部切除,切除后的骨残端须深入创面软组织内0.5-1cm,并仔细咬平骨端面,便于上皮、肉芽组织包埋骨残端,使创面顺利愈合。在切断肌腱时,不可过度向牵拉,以免切断肌腱后,肌腱回缩,将感染带往腱鞘深处。创面冲洗干净后,应用油纱布疏松填盖,无菌敷料包扎。
②趾(指)部分切除缝合术:常规皮肤消毒后,用消毒干纱布包绕坏疽趾部,使与健康组织隔离,避免污染切口。在距坏疽边缘1-2cm之健康组织处用利刀按设计皮瓣(横形或矢状形)垂直切开,直至趾骨,连同软组织和肌腱腱鞘完全切断,用趾锯将趾骨锯断,用咬骨钳细心咬去0.5cm趾骨,咬平骨端面。作关节离断术时,应将近端趾跖关骨之软骨关节面咬除。剪除多余的皮下组织和腱鞘,一般不结扎止血,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以丝线疏松缝合皮瓣,窗口内放置细窄橡皮引流条,外干纱布轻松包扎。
(3)术后处理
①单纯坏死组织切除术:由于手术时已将坏死组织彻底切除,创口冲洗干净,因此手术后2-3天再查看创口。如创面较大,感染明显,可应用抗生素5-7天。继续中西医结合治疗,促进创口愈合。
②趾(指)部分缝合术:为防止创口感染,应用抗生素7-10天。继续中西医结合治疗,促进创口愈合。手术后24小时拔除创口内橡皮引流条,注意观察指残端创口愈合情况和血运状况,如有红肿、疼痛,疑有感染时,应及时拆除缝线数针或全部拆线,常规换药处理。如手术后经过平稳,创口愈合顺利,则术后10-12天拆线。
6.截肢术
(1)术前准备 由于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患肢严重缺血,而且并发病多,因此手术前后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截肢手术成功的关键。应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以促进肢体侧支循环建立,改善患肢血液循环,对并发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高血压,改善心脏功能。患者身体虚弱和贫血者,应予以输液输血,注意纠正低血钾,改善全身情况。严重肢体坏疽感染者,应配合应用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
(2)手术指征 ①严重严重肢体坏疽,坏疽扩展至踝关节或小腿,无法保留肢体者;② 严重肢体缺血,患肢肌肉重度萎缩,坏疽扩展至趾跖关节和足背部,分界线不清楚,剧痛、发热,无法控制坏疽感染者;③小腿巨大溃疡,外露骨质,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无效者。
(3)截肢平面的选择 由于动脉硬化闭塞症多累及大、中动脉,严重肢体缺血,侧支循环建立不良,坏疽范围广泛,全身状况差,应施行股部截肢为宜。只有患肢血液循环恢复良好,才能施行小腿截肢术。
(4)手术要点 ①确定截骨平面(根据血运情况而定);②皮瓣设计:常取前长后短或前后等长皮瓣,不能过长或过短,皮瓣不宜过多剥离,不能挫伤皮肤;③截肢残端的处理:手术操作应轻柔,在皮肤回缩处切断肌肉切除血运差、可能坏死的肌肉,以确保创口顺利愈合。主要血管分离出切断,近端双重结扎;神经近端用2%普鲁卡因封闭后,稍向远端牵拉,然后用细丝线结扎,利刀切断,使其回缩至肌肉内。在肌肉处,环形切断骨膜,向远端轻轻剥离,垂直据断骨头,仔细止血。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依次缝合深筋膜、皮肤。皮肤缝合不要过紧或过密,以防皮瓣坏死,创口两端皮肤与肌肉之间放置橡皮引流条,以免创口积血或积液。
(5)术后处理 应继续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巩固疗效,改善患肢血液循环。防止创口感染,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继续治疗并发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给予辨证论治内服中药,应用维生素B、维生素C抗生素等。密切注意残肢的变化及创口的愈合情况。注意观察体温及白细胞的变化。创口内橡皮引流术在手术后24-48小时拔出。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由于肢体缺血,抗感染能力和组织修复能力差,可于术后2-4周拆线,以免创口裂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