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特性: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酸性环境)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引起如下疾病: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淋巴组织增生相关性淋巴瘤等。幽门螺旋杆菌长期感染与胃癌发生有关。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据统计:做胃镜检查的人中,50%以上的胃镜被检查者都有该菌感染,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该菌感染后引起这些病的症状跟普通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症状相似,但患者自觉症状要重,治疗难度大,易反复。
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症状为: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它不良症状,如嗳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有些病人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
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过程是这样的:幽门综旋杆菌经口到达胃粘膜后定居感染,经数周或数月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淋巴组织增生相关性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导致胃癌最危险的因素。专家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了2.7-12倍,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会发生。
传染性:幽门螺旋杆菌可以传染的,其传播方式还不十分明确,但最可能的途径是口-口、粪-口传播。
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预防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如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饮食尤其是进食生冷食品要讲究卫生,集体用餐时采取分餐制是明智的选择,家里有幽门螺旋杆菌病患者时应该暂时采取分餐,直至完全治愈。
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细菌的直接检查、尿毒酶活性测定、免疫学检测及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
(1)细菌的直接检查:是指通过胃镜检查钳取胃粘膜(多为胃窦粘膜)作直接涂片、染色,组织切片染色及细菌培养来检测HP。其中胃粘膜细菌培养是诊断HP最可靠的方法,可作为验证其他诊断性试验的“金标准”,同时又能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选用药物。
(2)尿毒酶检查:HP是人胃内唯一能够产生大量尿毒酶的细菌,通过检测尿毒酶来诊断HP感染。包括多种检测方法:①胃活检组织尿毒酶试验;②C13/C14呼吸试验;③胃液尿素或尿素氮测定;④15N-尿素试验。
(3)免疫学检测:通过测定血清中的HP抗体来检测HP感染。
(4)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正常胃粘膜很少检出HP(0~6),慢性胃炎患者HP的检出率很高,约50~80%,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HP检出率则更高,达90%以上。
治疗原则:①采用联合用药方法(三联或四联疗法);②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80%,最好在90%以上;③无明显副作用,病人耐受性好;④病人经济上可承受性。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应根据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而不是清除率。
治疗方案:常用胃三联或四联药物,即两种有效抗生素(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克拉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呋喃唑酮等)+枸橼酸铋钾或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或耐信片等),四联药物是两种有效抗生素(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克拉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呋喃唑酮等)+枸橼酸铋钾+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或耐信片等)。
继续保持医生优良品质。
服务态度良好 解答详细
医生解答的很好,富有爱心,详细得解决了我的问题
服务态度很好,很认真
感觉蛮好的一位医师,祝自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