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D流行病学
瑞士和意大利的调查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最常见(均占70%以上)的消化不良,其中餐后不适综合征(PDS)更常见,分别占78%和68%。
有研究者注意到,上腹疼痛综合征(EPS)与焦虑及抑郁不相关,而PDS与焦虑相关。澳大利亚学者进行的一项随访12年的研究表明,既往有焦虑者更易发生FD。另外,FD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症状重叠,患者有更多躯体症状和睡眠障碍。伴腹泻或便秘时,患者FD症状更严重。
有研究者观察到,部分患者在消化性溃疡(PU)治愈和Hp根除后的12月,仍有消化不良症状,多数患者在诊断PU前就有此症状,并且焦虑和抑郁评分增高。这表明功能性胃肠病与器质性疾病可为共病,但要注意症状能否用器质性疾病解释。
一项随访15年的研究显示,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IBS)均不影响患者自然生存率。提示FD和IBS
是慢性功能性胃肠病,尽管其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生理状态。
2. FD发病机制
3. FD诊断与治疗
FD的诊断
多年来,对FD一直采用排除性诊断,须除外溃疡病、GERD及恶性肿瘤等。但FD与进食的关系很具特征性,因而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可否考虑用进餐试验来诊断FD。
消化不良诊治流程
2005年美国提出,对于无报警症状和年龄<55岁的消化不良患者,根据其是否来自Hp高发区,应先检查有无Hp感染后再进行抗Hp的治疗,或予以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如两者均无效,则须进行内镜检查。由此可见对PPI和抗Hp治疗的重视。
2007年,在罗马Ⅲ工作委员会所推出的FD药物治疗目标中,仍强调Hp和抑酸治疗,但对进食相关的症状提出了促动力剂和胃底松弛剂的治疗。同时提出,对于治疗无效的患者,必要时可用抗抑郁药物及中药治疗。
2009年美国提出,消化不良患者须除外有无GERD及IBS,无法解释的消化不良即为FD,如有上腹痛予以抑酸剂治疗,有进食相关的症状可予以促动力剂治疗。
2010年罗马Ⅲ工作委员会推出了消化不良的诊治流程,该流程共有28个步骤,其原则是要注意患者有无GERD,有无报警症状,有无Hp及有无器质性疾病。
如患者Hp阳性,须接受根除治疗。对于有报警症状、无Hp感染者,在经验性治疗后,如仍有症状,可进行内镜检查,以鉴别FD和器质性消化不良。Hp根除治疗后症状消失者,则归为Hp相关消化不良,仍有症状者归为FD。对诊断为FD的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启动相应的治疗。
在我国的消化不良诊疗流程中,对有报警症状、有明显心理情绪问题及年龄>40岁者,应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FD或器质性消化不良,否则可启动经验性治疗。
尤其强调症状与进食的关系,对餐前有症状,餐后缓解的患者,可使用抑酸剂。如果患者餐后出现症状,则表明胃对食物的消化功能有异常,可使用促动力剂。如果患者空腹和餐后均有症状(往往进少量食物可减轻症状,继续进餐症状加重),可联合使用抑酸剂和促动力剂。
药物治疗
根除Hp和使用PPI治疗FD的疗效均优于安慰剂,但不显著。一项有关PPI治疗FD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研究显示,PPI对FD伴反流症状者疗效更好,同时对减轻反流和恶心症状的效果更好,酸反流计分高者恶心和腹胀症状的减轻更显著。
组胺2(H2)受体拮抗剂、抗焦虑和抑郁药物治疗均可显出其疗效。与安慰剂比较,促动力剂治疗FD明显有效。
目前治疗FD的药物有莫沙必利(5-HT4受体激动剂)、伊托必利(有胆碱酯酶抑制作用和多巴胺D2受体拮抗作用)及D2受体拮抗剂多潘立酮。
研究显示,多潘立酮有助于胃十二指肠功能协调,有利于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过程。近期研究表明,糖尿病胃神经元和cajal间质细胞(ICC)的D2受体上调,引起高血糖症导致胃动过速,而多潘立酮可阻止这一途径,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胃轻瘫。
近段胃松弛药物是治疗FD的靶点,如5-HT4受体激动剂、5-HT1激动剂舒马普坦(sumatriptan)和 丁螺环酮(buspirone),
还有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RRI)以及中药等均有应用前景。其中,一项有关中药(STW5)的研究显示,经过
4~8周的治疗后,FD患者的胃肠症状总评分降低。但这还需要前瞻性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医生很好解决问题,谢谢
医生很好,谢谢
谢谢!!!!!
回复的很全面很好。
谢谢杨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