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急危病证
一、针灸治疗急危病证源远流长
在我国最早的医学巨著《内经》中,就有论述。据统计,在《内经》中关于病命的记录约有200种以上。而其中不少病证属于热证、急证的范畴,如高热、厥逆、诸卒痛、癫狂、惊痫、出血、疟、黄疸、疮疡、肠痈等。《灵枢·厥病》篇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厥心痛,痛如锥刺……”,这是对冠心病较早的记载,并提出采用针刺然谷、太溪来治疗。在急危病证的治疗上、仅《内经》一书就有针刺、刺络放血、艾灸、温烫、“指针”以及药物等多种,根据不同病证、采用不同治法、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精神。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对急症、热病的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综观《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以急性热病为主的专著,在救治措施上除应用药物外,还十分推崇针灸治疗。在全书397条中,涉及针灸的就有30条之多。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书中所列数十中急症,在急救措施中十分重视“指针”的的应用。就内容而论、可谓我国最早的一本记载临床专著。
唐朝,急症的治疗上亦取得了很多的经验。如孙思邈提出了如果灸不服药或药而不灸,“如此者,半差半死,虽得差者,或者一二年发动”,在具体治疗上,主张“更候病虚实平论之,行汤、行针、以穴灸之。”告诫要重视辨证施治。《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宋金时代的医学名家张从正,是著名的攻邪派,提出祛邪即安正的学术观点,主张“速攻之可也”,对急症的处理力主先从标治,继承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把刺络放血包括在汗治之中,如治急性喉痹为例,《儒门事亲》中说:“大抵治喉痹,用针出血,最为上策。”这种刺络“泻血”的方法,实际上也是导源于《内经》。
明、清时期医学家辈出,吴又可《温疫论》创立了戾气学说,突破了六淫之邪说,明确主张“急症急攻”,“数日之法,一日行之的观点”。到后来温病学的形成,对中医治疗急证、热证提供了新的理论,把对急危病证的治疗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期的高武、张竟岳、杨继洲等,充分发挥针灸的优势和特点,采取单纯针刺、艾灸,或针灸互相结合或针灸、药物并用的综合措施,治愈了大量的急危病证,他们的临床记录和学术主张为急症医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更值得提出的是清代赵学敏著《串雅外编》收集了大量民间防治急症的经验,专列起死门,上说“急痧将死,将口撑开,看其舌处有黑筋三股,男左女右,刺出紫血一点即愈”。用的是泻血法,以达到泄热达邪,醒神开窍的目的。
近代许多医家,运用针灸等治疗急危病证,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又有所阐发,足资借鉴。
建国后,在急症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如针灸抢救感染性休克,对解释古代治疗“尸厥”提供了理论依据;针灸对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等外科疾病有较好的效果;针灸还对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传染病有良好的效果。大量数据证明,针灸有十分显著的抗炎、抗病毒作用。近年来针刺治疗冠心病,有了新的进展,效果非常突出,引起了国外学者的重视。
二、针灸治疗急危病证的范围及要点。
针灸治疗可以涉及人体各系统。据有关材料统计,针灸治疗可达300多种疾病,其中就包括很多急危病证在内。治疗上有的用针灸即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有的配合其他疗法以提高疗效。针灸治疗的急危病证,主要是指由于内因、外因等各种因素的干扰,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机体处于邪盛正衰,正不胜邪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气血悖乱,变证峰起,阴阳完全失去相对平衡,病情亦往往随之突然恶化,阴阳离决在即的种种危急证候。各种急症,尽管各有变化,但其病来势凶险,发病急骤,变化万千,为其共有特性。针灸治疗是随其特点,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阻止病情的发展,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一)明确诊断,指导全局
针灸治疗急症,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明确诊断。治疗上即要注意到急症的种种临床表现,又要考虑到机体的整个情况,重视整体观念。以中风昏厥为例,属闭证还是脱证?病因系高热、抑或肝郁、痰火?……只有审证求因,确立诊断,才能提出正确的治疗措施,可见诊断的正确与否,是治疗成功之关键。
(二)权衡标本,掌握时机
《内经》上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对急症的治疗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主要是先治其标,主张“急症急攻”,以祛邪为主的治法,尤其在正气为衰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在邪气鸱张,正气大虚,濒以暴脱的紧急情况则又当标本兼顾或以扶正祛邪,以有力的措施控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从而防止亡阴亡阳、正气暴脱、津固液竭的危象出现。所以掌握时机,狠抓主要矛盾,力争主动,才能断其逆变。治疗上的优柔寡断,乃致失去救治良机,是当引以为戒的。
(三)慎审病情,辨证治急
急危病证在于“急”。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根据急症的特点,在处方配穴上主张少而精,并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庞杂无章。
三、针灸急危病证的基本法则
针灸治疗急危病证,一般根据病情发展不同阶段的病理机制,结合针灸的特点,加以灵活运用。
(一)清热解毒法:系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的原则化裁而来的。
适应病证:主要用于热毒证候,诸如外感温热、湿热出现的高热,以及疮疖痈肿等急性感染性疾病。
选用俞穴:大锥、曲池、曲泽、委中、合谷、少商、十宣。
操作方法:采用毫针行泻法,或选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二者结合使用。
(二)宣肺定喘法:本法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以及“实者泻之”的原则化裁而来。
适应病证:主要用于风邪外袭,肺失宣降所致的咳逆喘息诸症。
选用俞穴:风门、膻中、合谷、内关、天突、定喘。
操作方法:采用毫针行泻法,必要时风门、肺俞穴处拔火罐。
(三)回阳固脱法:本法根据《灵枢·经脉》篇“虚则补之”,《针灸大成》“补则补其不足”的原则而来。
适应病证:主要用于正气暴脱之证。如因气、血、精、津的严重损耗,或因邪盛伤正,正不敌邪,濒于阴阳离决的急危证候。
选用俞穴:神阙、关元、百会、人中、内关、素髎。
操作方法:一般重用灸法,采用大艾炷温灸神阙、关元等穴,百会行艾条灸,人中用针刺或“指针”法,补内关。
(四)熄风解痉法:本法根据《内经》“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以及“实者泻之”而设。
适应病证:主要用于肝火蒸腾,痰浊阻络,气郁闭遏,或高热不解而引动肝风,出现抽搐诸证者。
选用俞穴:四关、百会、人中、印堂。
操作方法:使用毫针行泻法操作,留针一般在20分钟以上至2小时。
(五)醒神开窍:本法根据《内经》“邪盛则虚之”的原则化裁而来。
适应病证:主要用于急性热病以及神志病变出现的某些危重证候,或因邪实郁闭所致的昏厥。
选用俞穴:内关、百会、涌泉、十宣、人中等。
操作方法:常用毫针操作。凡邪实郁闭者行泻法,必要时点刺出现;艾条灸百会等。
(六)理气止痛法:本法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实者散而泻之”的原则化裁而来。
适应病证:主要用于气滞血瘀,因寒、热、食、虫积所致之腹痛;对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疼痛,作为配合治疗,亦有显著疗效。
选用俞穴:外关、合谷、太冲、足三里。
操作方法:采用毫针行泻法,必要时加温灸、火罐、刺络放血。
(七)活血化瘀法:本法根据《内经》“血实者决之”、“结者散之”的原则化裁而来。
适应病证:主要用于瘀阻血脉,气血运行不畅等症,如肠痈、癥瘕积渠聚、肠结症、痈肿等一类的疾病。
选用俞穴:膈俞、肝俞、血海、委中、曲池、三阴交、足三里、合谷。
操作方法:单独使用毫针行泻法,或针灸兼施,根据需要尚可配合三棱针刺络拔罐和温针灸等。
(八)通理攻下法:本法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至真要大论》“盛者泻之”的原则化裁而来。
适应病证:凡属阳明实热证,腑气不通,用于泻热导滞、荡涤肠腑积结、通便行气。
选用俞穴:天枢、支沟、大肠俞、内关。
操作方法:采用毫针行泻法,必要时服适量菜油加颠箥疗法。
(九)泻热通淋法:本法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温者清之”的原则而来。
适应病证:下焦湿热,膀胱气化失司诸证。
选用俞穴:三阴交、中极、膀胱俞。
操作方法:采用毫针行泻法。
(十)清肠导滞法:本法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结者散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实者,散而泻之”的原则化裁而来。
适应病证:肠腑积滞,湿热内阻,痢下赤白等。
选用俞穴:天枢、上巨虚、中极。
操作方法:采用毫针行泻法操作,必要时加配灸法。
非常感谢您。对您的回复非常满意
很负责!态度很好!
谢谢董医生。
宝宝打百百破而引起发烧,突然性的,还好有医生指导,没盲目带她打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