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李翠萍从事中医妇科医、教、研二十余载,学验俱丰,在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方面有独到见解,自拟盆炎栓方治疗此病,颇具特色,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导师聆听其教诲,受益匪浅,现将导师经验介绍如下。
1.病机特点---以湿、热、瘀为主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的常见病之一。中医学无盆腔炎这一病名,但其病、脉、证、治散见于中医学的“痛经”、“月经不调”、“癥瘕”、“不孕症”等病证中。导师在多年的诊治中发现,慢性盆腔炎的病机主要是湿、热、瘀三者交结。湿为阴邪,其性重着趋下,易袭阴位,《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盆腔位居下焦,最易遭受湿邪侵袭而致病;或因脏腑功能失常,脾阳虚则健运失司,肾阳虚则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流于下焦致为本病;此外,血瘀亦可生湿,“血不利则为水”。血瘀致气机不利,使水液不能化气而成湿;湿郁日久,则化热;若热邪人里,煎熬于血,耗伤津液,使血液浓浊稠粘,循行不畅又可致瘀;或湿浊之邪困遏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湿与血结而成瘀为患,即《灵枢·百病始生》篇云:“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其病位在子宫 、冲任胞脉,在论治上将其分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及寒湿阻滞三型。三者均可使冲任阻滞,胞脉血行不畅而发病,但又以前二者最为多见。
2.治疗特色---用“栓”剂经直肠给药
据其湿热蕴结,气血瘀滞为主的发病机理和腰酸、腹痛及下坠感,劳累、性交后、月经前后加重,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味臭,间或月经不调,尿黄便干,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的临床表现,及其子宫活动受限、压痛,附件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或可触及条索状物,并有轻度压痛等特殊体征,导师提出清热利湿,化瘀止痛的治疗原则,并改变给药途径,以“栓”剂经直肠给药。选用:黄柏、马齿苋、 赤芍、桃仁、夏枯草、山慈菇、 肉桂等组成盆炎栓方,在药理实验的基础上,经科学加工制成栓剂(每粒3克,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制剂科提供)。治疗方法:盆炎栓每晚一粒,塞入肛门内4~6cm处,保留至第二天清晨,一日一次,3个月为一疗程。导师认为,口服给药由于肝脏及消化道粘膜的首过效应,减少了药物利用度,且药力不能集中病所。采用栓剂直肠给药,延长了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药物经直肠吸收后通过血管、淋巴管直接扩散到盆腔,由于解剖位置的临近,药物可很快到达盆腔,高浓度的作用于病灶局部,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取效快捷。治疗过程中患者易于操作,且简、便、廉、验,无毒副作用。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理想选择。
3.验案举隅
张某,女,28岁。初诊日期:2006年9月28日。患者因下腹隐痛不适2年来李老师处就诊。其自诉月经正常,2年前因计划外妊娠口服药物流产,因药流不全而行清宫术,此后渐感下腹坠痛,同房或劳累后加重,腰骶酸痛,伴有白带量多,大便干结。曾用西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迁延难愈,今来李老师处就诊,诉下腹疼痛,腰骶酸痛,白带量多,色黄质稠,纳眠可,大便干结,小便可。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滑,末次月经为2006年9月19日。孕2药流1产1存1。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式;阴道通畅,内见较多黄色分泌物;宫颈轻度糜烂,有举痛;子宫平位,大小正常,轻度压痛,活动度可;左侧附件压痛明显,增厚成条索状,右侧附件未见异常。盆腔B超:子宫后位,大小正常,子宫直肠陷凹有积液。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其证属湿热瘀阻,治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方以盆炎栓1包(10粒),肛门给药,每晚一粒。复诊症状明显减轻,无特殊不适,继续给药。以后每次复诊,基本授原方,连续给药2个月时,症状消失,继续治疗1个月,病情痊愈,随访未见复发。
按:慢性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少数由急性期迁延而致,多数无明显急性期,起病缓慢。治疗中,均认为体征的改善较为棘手。临床上,此病单纯西药治疗有一定难度,而且多数患者病程日久。患者治疗时,往往首选抗生素,但常达不到远期疗效,易产生耐药性或药物毒副作用,给患者增加精神、经济上的负担。鉴于此,导师主张采用单纯中药治疗。导师谨守病机,采用一系列清热利湿、化瘀止痛药,并制成栓剂经肛门给药,能使药物高浓度地作用于局部,通过直肠粘膜吸收,使药力直达病所,增加药物效应。经直肠黏膜直接渗透至盆腔,有利于盆腔炎性物的吸收和增厚组织的松解。
4.体会
1.配伍严谨,效宏力专
慢性盆腔炎症状繁多,病程日长,反复发作,单纯西药治疗效果不满意,给患者工作、生活、身体均带来诸多不便,导师根据多年的临床诊治经验,详审病机后制定的盆炎栓方,方中黄柏、马齿苋二药为君,功于清热燥湿,散血消滞;桃仁、赤芍二者为臣,助君药祛瘀止痛,凉血消肿,且能润燥滑肠;夏枯草、山慈菇为佐,意在消肿散结,并能佐君臣共奏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之功;肉桂一味为使,意在暖脾胃,通血脉,并能抑君臣苦寒太过之性。诸药合用,集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为一体,恰中病机。方中药物经现代药理研究亦证明:黄柏、马齿苋、 赤芍、桃仁、夏枯草均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加溶菌酶含量,有抗菌、消炎的作用。桃仁、赤芍又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分解粘连、修复增生的结缔组织,且赤芍还有一定的解痉止痛作用。为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2.谨守病机,随证加减
导师认为,慢性盆腔炎病机复杂,大原则虽为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以盆炎栓治疗为主。但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辨证施治,灵活应用,要守中有变,不可妄投栓剂治疗,以防贻误病机。应因证制宜,在盆炎栓方的基础上适当增减,并改为浓煎保留灌肠法给药。如虚寒甚者加温经散寒之艾叶,或加大肉桂用量;肝郁者加川楝子、香附子等。若病情复杂,必要时,则口服给药与浓煎灌肠相结合治疗,近远期治疗效果俱佳。
总之,盆炎栓是运用现代方法和手段对传统中药进行开发、利用研制而成的非常有效、适用、方便的剂型,同时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特色,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