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在线咨询的时候或者在天使工作室回答问题的时候,每每都会遇到“阴虚”这个概念。所谓阴虚,是一个中医名词术语,与阳虚相对而言。阴是指体内的体液,包括血液、唾液、泪水、精液、内分泌及油脂分泌等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因精血和津液都属阴,故称阴虚,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由于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而更虚,两者常互相影响。
临床表现: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性欲亢奋,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或崩漏,形体消瘦,咽干口燥,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女性阴虚严重者可导致亡阴症,症状为:汗热而粘、呼吸短促、身畏热、手足温、躁妄不安、渴喜冷饮,或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此属体液大量消耗而表现出的阴津枯涸的病变,为危重症候,应及时予以滋阴补津。补阴可以缓解女性阴虚症。由于阴虚造成人体营养不良,将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与生命活动,尤其是都市里工作的白领女性,很容易出现手足心热、盗汗、咽干、口燥等现象。若能及时补阴,不仅可以预防阴虚症状的出现,还可以对已出现的不良症状进行调节,起到治疗的效果。
阴虚治疗原则:除服用滋阴清热解毒类的药物之外,饮食上多食用些清补类食物和甘凉滋润、生津养阴的食物,以及新鲜蔬菜瓜果或纤维素及维生素较高的食物和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温热香燥食物,以及煎炸炒爆、性热上火类食物与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的食物。中医认为,阴虚必致阳亢,由于阴津亏耗,虚火上炎,故见五心烦热,入夜尤甚,午后潮热,入睡盗汗,面颊潮红,形体消瘦,口干舌燥,心烦易怒或心悸怔忡,睡眠不安,舌红少苔,便秘尿赤。所以患者宜食滋阴增液、养血、生津食物;而要忌食香燥、温热、耗津动火、辛辣食物。
阴虚适宜食用: 桑葚:其性寒,味甘,具有滋阴补血之功效,最能补肝肾之阴。尤其是肝肾阴虚之人出现消渴、目暗、耳鸣者,食之最宜。《本草述》认为,桑葚益阴气便益阴血。《本草经疏》亦称桑堪“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还说“消渴由于内热,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五脏皆属阴,益阴故利五脏”。 枸杞子:其性平,味甘,具有滋阴益寿之功效,尤其是肝肾阴虚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或是肺阴虚的结核病、盗汗、虚劳咳嗽,糖尿病的阴虚消渴等患者食之更佳。鸭肉:其性平,味甘成,具有滋阴养胃之功效,是最理想的清补之物,阴虚体质宜食之。《本草汇》说它“滋阴除蒸”。《随息居饮食谱》称它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养胃生津”。如配合地骨皮(主治虚劳发热,往来寒热,诸见血证、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瘅,中风,眩晕,痉痼,腰痛,行痹,脚气,水肿,虚烦,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浊。)清炖较好。 猪肉:其性平,味甘成,具有滋阴、润燥之功效,适宜阴虚体质者食用。清代医家王孟英说:“猪肉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止消渴。”《本草备要》亦载:“猪肉,其味焦永,食之润肠胃,生精液,泽皮肤。” 牛奶:其性平,味甘,不仅营养丰富,更具有滋阴养液、生津润燥的功效。体质属阴虚者宜常食之,裨益颇多。历代医家对牛奶的滋阴作用颇多赞誉,或称牛奶“润肌止渴”,“润皮肤”,“润大肠”,或日“滋润五脏”,“滋润补液”。 甲鱼:其性平,味甘成,具有滋阴凉血之功效,为清补佳品,阴虚之人食之最宜。甲鱼的背壳,又称鳖甲,也有滋阴补血作用,阴虚之人食之亦宜。如青蒿鳖甲汤具有养阴透热的作用,秦艽鳖甲散具有滋阴养血,退热除蒸的作用,此二方用于阴虚潮热的患者较好。(《本草备要》中说它能“凉血滋阴”。《随息居饮食谱》也认为甲鱼可以“滋肝肾之阴,清虚劳之热”。所以,阴虚血热或阴虚火旺、虚劳骨蒸者更为适宜。 梨:具有生津、润燥、清热之功效,最适宜肺阴虚,或热病后阴伤者食用。《本草通玄》曾说梨“熟者滋五脏之阴”。《重庆堂随笔》还说:“温热燥病,及阴虚火炽,津液燔涸者,捣汁饮之立效。” 海参:属补阴食品,具有滋肾益精、养血润燥之功效。《本草求原》中就说它“润五脏”。《随息居饮食谱》也认为海参“滋阴”。故凡阴虚体质者食之颇宜。干贝:又称江珧柱、马甲柱,为一种海鲜食品。性平,味甘咸,能滋阴补肾。《本草求真》:“滋真阴”。《本草从新》:“疗消渴”。干贝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属高蛋白食品,故阴虚之人宜常用干贝炖汤,最为有益。蛤蜊:能滋阴、化痰、软坚。古代医家认为“蛤蜊功同蚌蚬,滋阴明目”。明·缪希雍曾经指出:“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可见阴虚体质或阴虚病人,包括糖尿病、干燥综合症、结核病以及肿瘤病等,食之颇宜。此外,阴虚体质之人还宜食蚬肉、无花果、香蕉、西瓜、南沙参(泡参)、北沙参、地黄、何首乌、白芍、酸梅汤、葡萄、百合、蜂蜜、淡菜、蛙肉、蹄筋、豆腐浆、菠菜、黄豆芽、绿豆芽、甘蔗、水煮花生、橘子、柑子、山药、银耳、蘑菇、金针菇、牡蛎肉、鲛鱼、马奶、羊奶、酸奶、草菇、番茄、枸杞头、橙子、草莓、柚子、平菇、西米、糯米、黑木耳、蜂王浆、芝麻、玉竹等。
忌食的食物主要:桂皮,属于大辛大热的调料食品,极易助火伤阴。凡阴虚体质以及阴虚之病,皆不宜吃。正如《本草经疏》所言:“男女阴虚,法并忌之。” 胡椒,属于辛辣刺激性食物。其味大辛,其性大热,极易助热动火,燥液耗阴。如《随息居饮食谱》中即说‘‘多食动火烁液,耗气伤阴。”李时珍也认为,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动火伤气,阴受其害”。《本草经疏》说:“胡椒,其味辛,气大温,辛温太甚,过服未免有害。”所以,凡阴虚之人,切勿多食。此外,阴虚体质者还应忌吃或少吃红参、肉苁蓉、锁阳、白豆蔻、草豆蔻、砂仁、荜拨、丁香、海马、海龙、大茴香、小茴香、荔枝、龙眼肉、佛手柑、杨梅、大蒜、獐肉、狗肉、羊肉、雀肉、锅巴、炒花生、炒黄豆、炒瓜子、爆米花、韭菜、芥菜、薤白、生姜、干姜、高良姜、锅耙、花椒、辣椒、薄荷、红参、肉苁蓉、锁阳、烟、酒等。
补阴穴位中三个常用穴位:太溪、三阴交和照海。自行按摩这三个穴位可以滋养阴液,改善阴虚体质。照海穴:通奇经八脉之阴跷脉。阴跷脉、阳跷脉左右成对,有"分主一身左右阴阳"之说。补一身之阴,照海,这个穴位在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为什么叫照海?有什么寓意吗?照,照射的意思。海,就是大水。该穴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肾经的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照海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所以按摩照海穴,每天2次,每次10分钟,有滋补肾阴的作用。按摩照海穴,适用于阴虚体质偏于肾阴虚的。这里,还可以介绍一个小窍门给大家,以便更好地使用照海穴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在按摩这个穴位的时候,要闭口不能说话,感到嘴里有津液出现,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一般来说,点揉3到5分钟后就会感觉到喉咙里有津液出现,疼痛也会马上随之缓解。古代修炼家都讲究炼津化精,津液生发多了,人体的肾精自然充盈,客观上也起到了滋阴固肾的作用,是真正调动了人体的大药。闭口不说话,并没有什么玄机,只是为了使生发的津液易于滋润喉咙,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吞津法。太溪穴,太溪,太就是大的意思;溪,就是溪流。太溪穴的意思就是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太溪是肾经原穴,太溪补一经之阴,就是补肾阴。它是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和原穴。输穴就是本经经气汇聚之地,而原穴也就是本经经气较大的"中转站",太溪穴合二为一,所以太溪穴处肾经的经气最旺。足少阴肾经在五行中属水,肾主水,所以刺激太溪穴能够很好地发挥"补水",也就是滋阴的作用。《医宗金鉴》说它主"房劳",也就是可以调治性生活过多过频所导致的肾阴虚。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这样,就可以很简单地取到该穴位。同样的,每天2次,每次10分钟。太溪主要用来补阴,所以不要用灸,因为灸是热性刺激,容易伤阴,最好是按揉。按揉太溪穴一年四季都可以,春秋季节天气干燥的时候,按揉的时间应该长一些,因为燥易伤阴,多揉一些时间,既可补阴,又可防燥伤阴;夏季可以时间短一些,因为夏季湿气比较重,按揉时间长了,体内的阴气太重反倒不好。冬季比较折中一些,每天每穴5分钟就行了,但无论什么季节,最好在晚上9~11点按揉,因为这个时候身体的阴气较旺,可以"相得益彰"。太溪有滋补肾阴的作用,适用于阴虚体质偏于肾阴虚的人。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补三经之阴,也就是补肝经、脾经及肾经之阴。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每天按摩2次,每次5~6分钟。孕妇忌按。按摩三阴交主要适用于阴虚体质偏于肺阴虚和脾阴虚的。
阴虚中药方参考: 百合固金汤:百合15 熟地12 生地10 当归10 白芍8 桔梗12 玄参6 川贝9 麦冬10 甘草4 [功用] 滋肾护肺,止咳化痰。[主治]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表现为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方解] 本方证以肺肾阴虚火旺为病因,其病位在于肺,累及于肾,并灼伤肺络。方中百合、麦冬、川贝润肺养阴,化痰止血;生地、熟地滋阴补肾,凉血止血;当归养血润燥;白芍养血滋阴;玄参滋阴降火;桔梗敛肺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利咽喉。[加减法]1.咳血较甚者,去桔梗,加入白茅根18 三七末4 仙鹤草15;2.痰多者加入全瓜蒌20 桑白皮12 前胡9;3.骨蒸劳热者,加入地骨皮15 胡黄连6 鳖甲20;4.盗汗、自汗者,加入浮小麦15 五味子9 煅牡蛎25;5.气虚者,加入党参24 山药18 黄精18
百麦安神饮,组 成:百合30克,淮小麦30克,莲肉15克,夜交藤15克,大枣10克,甘草6克。【辨证】气阴两虚,虚热内扰,心神失养。【治法】益气养阴,清热安神。【用法】上药以冷水浸泡半小时,加水至500毫升,煮沸20分钟,滤汁,存入暖瓶内,不分次数,欲饮水时好取此药液饮之。
青蒿鳖甲汤:青蒿10 鳖甲20 生地15 知母9 丹皮10。[功用] 养阴透热。[主治]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时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方解] 本方证系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所致。因为入夜时阳归阴,分与热相合,引至夜热早凉;另外,阴液耗损,汗源不充,故热退无汗。本病要用滋肝肾之阴来治本,用清热透邪来治标。本方中青蒿透邪退热;鳖甲滋阴潜阳,清退虚热;生地滋阴清热;知母滋阴降火;丹皮泻血中伏火,退热除蒸。[临床应用] 临床可用于治疗热性病后期、小儿夏季热、肺结核、肾结核、肾盂肾炎等病而有上述病症者。[加减法]A.如果虚热较重者,加地骨皮12 白薇10 胡黄连5;B.如果兼有肺燥者,则加北沙参15 麦冬8;C.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则加入白薇10 荷梗15;D.用于治疗肾盂肾炎及肾结核病之低热不退者,则加入白茅根18 泽泻12
滋补肝肾汤,组 成:玄参9克,麦冬9克,益母草15克,首乌15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女贞子9克,丹皮90克,覆盆子9克,桑椹子15克。【辨证】真阴亏损。【治法】补益肝肾,和血养阴。【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以上仅供参考,实际诊断中需要结合舌、脉、症等来仔细辨别,生活中还需要注意休息,不要过于劳累,要学会劳逸结合,待人处事,情绪平和,乐观大方也不失为一种养阴之法!
好热心的用药指导,真心的谢谢您!
很好,告诉的很详细,非常的满意
感觉不错的医生,回复快
态度特别好,回答很满意
回复很及时,对我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