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120健康网为你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从找到专家到得到答案只需60秒
离线
杨勇 中医综合科  | 主治医师 执业编号: 142430000300531

  • 44接受咨询
  • 3点评用户
  • 0.00综合评分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撑起中医发展的支点——读经典做临床

发布时间:2011-05-27 12:19:25  4人已访问

  【摘 要】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确立的基础,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医临床更是检验中医理论的实践活动,是成为中医人才的必由之路。2l世纪探讨中医经典著作与中医临床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个人见解,认为进入新世纪仍应充分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并从中医文化角度、经典与临床结合角度、多学科角度出发,多途径地进行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中医文化   经典著作  临床实践   经典与临床   展望发展

            04年入读湖南中医药大学至2010年就读本院的研究生,从中西结合到中医,对中医知识的学习和探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理论到实践,慢慢懂得了要学好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必须扎扎实实的打好坚实的基础,也就是必须对中医的经典必须熟记于心的重要性,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认真的做好临床,才可以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借助灵活辩证的思维方法,最终成为一位好的名中医,成为一个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做中医就要做名中医”,这是2010年我院召开的第四次学术讲座(大医论坛)上著名的名老中医熊继伯教授教导我们的话。熊教授在会上教导我们学中医,首先要读好经典,之后踏实做临床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好中医,才能让中医的文化发扬光大。

 我们试图从中医的过去和现在的历史发展中,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中医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她的每一个细胞里都充满了中华民族的灵性,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我国古代的医学科学体系,从产生到发展充满了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创思想。中医药的起源来自生产实践,“神龙尝百草”、“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制九针”、“伊伊制汤液”等传说就证明了这一点。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医理论的产生是来源于口尝身受的临床实践,带有天然的合理性。生理上产生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神等独特概念;病因上出现了“六淫”、“七情”说;病机上产生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说;诊断上形成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在治疗上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先进思想,创造了针灸、按摩、气功等非药物疗法;对药物的运用提出了“四气五味”、“性味归经”的药性;创造了方剂配伍理论,使中医在两千年前就形成了“理、法、方、药”的完整体系。在不断地继承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七大学派和大量的医书著作,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前一直是世界上的先进医学,为中华和世界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1]。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得比较好的科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只要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规律,只要把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厚沉淀与临床经验的活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2]

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之作,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所谓经典著作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从中医学发展史来看,自汉以来,历代医家的学术主张和理论依据,几乎都没有离开过《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几部古典著作的理论体系。所以这几部医学著作,已被公认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之作,或称之为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的系统结构,它和《难经》的出现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均是古代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典范,《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规律和《金匮要略》中的脏腑辨证规律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它们与《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临床用药和辨证论治的基础。后世各家学说流派纷呈,大部分是本于经义,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发挥而成,故医经为源,以后世各家为流,是不争的共识。而目前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称为中医的“四大经典”,也正是中医理论的精华所在[2]。所以在学术会议上熊继伯教授反复强调中医经典重要性,欲登中医殿堂,必须熟读中医经典:大凡古今名医,必须重视中医经典。中医要发展创新,提高临床疗效是必由之路。而提高临床疗效的捷径,就是继承前人宝贵的诊疗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古今大凡著名医家,无不是在熟读古籍,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而成为一代宗师的。所谓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即使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将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以显著的疗效、诠释、求证前贤的理论,寓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从理论层面阐发古人前贤之末备,以推进中医学科的进步。厚积薄发,由博返约,是读书成才的必然过程。步入21世纪,中医的发展与创新仍然离不开继承,而继承的第一步必须是熟读中医古籍,奠定基础。这好比万丈高楼,筑基必坚;参天大树,扎根必深。为了在新世纪进一步发展中医,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水平,做临床,必读古籍;做名医,更需要熟悉古籍并能灵活应用[2]

纵观中医教育史,不难发现古代名医学习中医的门径其实主要有二:一是从源到流。以四部古典著作奠基,然后再下溯历代医著。另一种是从流到源。就是把后世浅近实用的读物,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时方歌括》加以背诵记忆,同时阅读《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医宗金鉴》、《医学心悟》、《医方集解》等书籍及医案。近代成名的中医走的也是同样的路,如丛林先生间曾对《名老中医之路》1~3辑中所录的20世纪前半叶成名的96位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发现所有的名老中医都精通中医经典,特别是下功夫研究过四大经典等。中医世家出身的人,常常一开始就课以中医经典,以后再读各家学说,正如一代伤寒名家陈亦人教授语重心长地说:“中医的精髓在《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著,只有学好了这些经典,才算学有所本,学有渊源,也才会有为医的后劲”;也有的先以《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为启蒙读物,经过一段时间后回头再攻读经典[3]。总之,攻读经典是躲不过的功课,是中医临床实践必不可少的坚实基础。

我国自从进入WTO以后,国门就开始向世界敞开,中医药的发展直接面向世界,挑战与机遇也就同时并存,事关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是必须讨论的大问题。当代中医教育忽视经典。目前不少中医院校对中医经典教学存在着误区,意识课程设置不重视,有不少高校列为选修课,例如随着学科的分化、学分制的推行,西医课程、选修课 ,以及教育部强调素质教育要求开设的课程均有所增加,中医课程学时数因此出现较大幅度的削减,其中中医经典课程 (《内经》、《伤

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受影响更大。20世纪 8O年代至 9O年代中期 ,各门经典课程授课学时多在 90144学时之间,总学时达402450学时,9O年代中后期,这些课程的学时大幅度缩水,教学时数多在 5O72学时之间。此外,从全国中医院校总体来看,随着第一、二代经典课程老教师的退休,中医

经典课程专业教师队伍处于相对萎缩阶段,部分呈现青黄不接现象[4]。二是师资力量欠缺,不少教师是以学生从课堂走出,又以老师进入课堂,本身缺少实践能力,不能领会经典的奥妙,只能照本宣科。三是没有名师指点,学生自己不知道学习经典的重要性[1]。中医经典的理论知识必须结合临床,在临床过程中必须求真务实,“读经典做临床”关键在“做”字上下苦功夫,敢于质疑而后验证,诠释进而创新,诠证创新自然寓于继承之中。学习经典最终目的就是要为临床服务,需要有一个不断在实践中提高的过程,不能与临床相脱离,单从文字上抠字眼,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特别是对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只能从临床上通过检验才能得之正确与否,能用临床实践解释的理论一般都是正确的[2]。熊继伯教授告诫我们中医的临床知识与理论知识是有本质的区别,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感悟和学会。这也阐明了现代教学中绝大多数未做临床的老师教导的只是书本中固有的知识,而与临床相脱离。其次我们应该尊古不泥古。四大经典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需要我们认真鉴别后经过思考吸收经典中的精华。总之,想要探索中医经典的奥妙,必须掌握正确的治学方法才能升堂入室。所谓登堂虽易有捷径,入室更须重经典。要掌握经典的基本观点,特别是贯穿于全书的观点和方法就必须老老实实的阅读原著 ,而不能仅仅依靠任何二手的材料。如果过多研读注家之释,可能因以下情况而误入歧途[5]。这是我们读经典时必须引起重视的地方。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科学的态度和作风。这也是广大名中医的经验之路,成才之路。

然而就中医现实的状况来看,要让中医文化发扬光大,要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医、相信中医、依靠中医的道路还很漫长。近百余年西学东渐,再加上当今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作用,使得一些中医师诊治疾病,常以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不论病情是否需要,一概是中药加西药。更有甚者不切脉、不辩证,凡遇炎症均以解毒消炎处理,如此失去了中医理论对诊疗实践的指导,则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对此,中医学界许多有识之士颇感忧虑而痛心疾首。中医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从国家社会的需求出发,应该在多种模式多个层面展开。当务之急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倡导求真求异,学术民主的学风[2]。熊继伯教授倡导同学学习中医必须要有“悟性”,主要体现在中医的辩证思想联系临床实践,在临床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思考思辨的能力,例如辨证论治的思想关键在于辨别疾病的性质和部位。在“读经典,做临床”的同时必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此才能“思”能“悟”,才可求真、求新、求异。只要我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就会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进,学有所成。治经典之学要落脚临床,实实在在去“做”,切忌坐而论道,应端正学风,尊重参师,教学相长,使自己成为中医界骨干人才[2]

中医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曲折和坎坷,我们只有发挥中医特有的优势,建造适合中医传统模式教学,才能让祖国灿烂的优秀文化悠久流传、发扬光大。在中医学术上充分发挥学校名老中医和高学历教师的作用,邀请国内知名的中医药专家面向中医专业学生开坛讲学,邀请博士教师与本科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讲述他们的从医之旅、学习心得、学术见解等 ,使学生能够在大师的指导下,在榜样的带动下,进一步坚定专业思想,明确奋斗目标[6];在中医教学上加强中医经典课程临床教学的措施:1.精选临床病例,深化经典教学。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抓好见习管理 ,教学临床相长。4.充分利用实习,掌握经典方治。5.建设示范病房,坚持中医特色[7];在加强中医经典学习上,加强人文道德教育,限制中医使用西医,走以德为先,德术并重、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发展之路。德术并重、以德为先,是中医一大特色。综观历代大医,无不具有利民悯世的情怀与美德。以“德”促“术”,通过提高中医药工作者医德水平,使中医药工作者能够自发地产生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对患者之病痛犹如己生,这样无形中能够促使中医药人员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临床水平,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从而造福人民[8]。改革适合中医发展的制度才能让中医药的事业一帆风顺,才能为中医药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港湾,才能让中医药事业蒸蒸日上。

中医的发展不是独立而行的,中医是一门博学的知识宝库,依照中医的“整体观思维”,我们必须从多学科角度看待中医,发掘它孕育的内涵。“以西释中”也是有必要的,因为中医经典理论需要置身于大的科学框架下 ,在更大的学术背景中去重新诠释 。这不仅有助于中医药学的传播也有利于中医药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使得中医学能吸收容纳先进的思想 ,其目的可以认为是“洋为中用”“洋为中用”的关键是看“洋”到底能不能为“中用”,切忌的是“削足适履”。在此所言的“释”只是针对理解和阐释的角度 ,并不涉及以哪一种理论或方法评判另一种理论和方法的对错或优劣。中医学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介入,特别是语言学、哲学、逻辑学、数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而且应先行一步 。在明白中医理论究竟是什么样的理论 、及其使用的语言的基础上,再开展所谓以现代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中医药研究。以讲座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名医名师大讲堂”、“博士—本科生互动交流”等活动,通过名师的言传身教,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9]。在高等中医教育中,中医经典著作课时不能过分削减,即使进人21世纪,在没有形成新的能取代它的学科体系之前,仍需保留和加强中医经典著作课的教学,这样才能把中医的“根”留住,使中医在新的历史长河中继续得以继承和发扬,保持其强大生命力,否则将有可能导致中医特色的消失。当然,我们一方面要依靠传统,不丢弃好的传统,一方面也不应一味地沉踽于古代观念和方法,受传统文化中尊经法古、轻视创新等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应兼容并蓄,通过多学科、多途径的研究,不断地给经典著作注人新的血液与活力,在现代科学的高度上,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不断地加以充实、提高、完善[10]。只有中医知识与多学科知识融合,才能让中医文化在全世界得到公认和肯定,到那时,我相信中医药事业能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史无前例的杰出贡献,中医文化将成为世界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回顾半个世纪以来中医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凡经起落,虽然中医经典与临床都在学术上取得诸多可喜成就,但目前总的看正处于一个低谷,展望21世纪,中医经典著作研究与中医临床实践探索只有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振兴。“读经典做临床”也是对每一个中医药人的孜孜教诲,作为一个即将面向中医临床的医学生,我们不仅要懂得中医经典的重要性,熟读和灵活运用中医的辩证思维,而且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把中医的精髓贯通于临床当中。总之,着眼于中医研究、中医发展的未来,作为新一代中医药人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撑起中医药事业的一片蓝天,从现在起,我们就必须扎扎实实的读经典,认认真真的做临床。  

 参考文献:

[1]李庆业.《中医崛起之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月;第1

[2]王永炎《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月;第2

[3]荆志伟《博士看中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月;第185

[4]李赛美.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的“标”与“本”.中医药学刊;200512

[5] 刚.从“中庸”的被误读谈学经典应攻原著.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9月第9卷第3

[6] 娴.培植中医文化根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西北医学教育.20098月第17卷第4

[7]  中医经典著作教学的回顾与思考中国中医药20068

[8]张其成.走出中医认知的泥沼.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1

[9]贾春华.有关“读经典做临床”的认识.中医杂志;2007年第48卷第2

[10]孙 桐.中医经典著作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第13卷第16

亲,我能为你提供的服务!120健康网担保,医生服务不满意请投诉并全额退款于您。
指定咨询


购买后,您可以:
随时向我在线咨询1次

19.00元/次 点击查看>
健康顾问

签约健康顾问后,您可以:
1、随时向我咨询,不限次数
2、可以向我电话咨询
3、获得我的回访

暂未开通
最新服务评价
2014-07-09  | 安徽安庆

服务很好,好评。

2014-07-08  | 宁夏银川

医生很耐心很专业

2014-07-01  | 广东肇庆

非常专业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