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74例心功能不全患者临床康复治疗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改善的有益作用,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对74例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心肺功能评定,制定相应的康复运动处方,进行为期8到12周的康复运动训练。结果:经过康复治疗后,患者的心率小于锻炼前的心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收缩压乘积指标均低于运动锻炼前的数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运动耐力增加(p<0.01);无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心脏康复治疗可改善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提示有医务人员监督的个性化、规律的运动锻炼对纽约心功能不全2-3级患者心功能康复是有益和安全的。
心功能不全是威胁人类健康,影响患者及家庭生活的主要疾病之一。虽然许多治疗方法如溶栓、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等的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但仍有不少的患者存在复发、再发、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和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降低冠心病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心脏康复运动治疗可以使患者运动耐力增加15%—25%。〔1〕本研究通过对74例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观察,发现通过康复治疗,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现将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4例患者为2005年至2007年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21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49岁,平均年龄70.63±12.09岁。74例心功能不全患者中,73例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60 例、PCI支架植入术后4例、陈旧性心梗5例、缺血性心肌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
1.2纳入标准
纽约心功能分级为2-3级的心功能不全患者。
1.3排出标准
心脏彩超提示EF%<50% 的心功能不全患者。
2 方法
2.1 运动锻炼方法及内容
运动治疗在康复治疗室进行。全部受检对象进行常规体检,安静状态下测心率、血压及并进行心电监测。运动方式为慢跑、踏车、摇臂运动和划船。指定运动处方的医生依照患者的不同体力功能储量、不同运动形式调整代谢负荷的变化。运动频率每周2-3次,运动康复治疗周期为8-12周。运动治疗过程中以心身舒适为度。
2.2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设计:运动中脉率=VO2max%×60%,脉率=170-年龄, 60%强度(相当于最大摄氧量的60%-80%),或者用Karvonen方法。运动训练时的强度为疲劳程度在12—16〔2〕自觉运动强度、以稍强达到出汗为宜,相当于旧Brog指数13的程度,康复训练过程中运动量增加,通常RPE数值在训练后降低时,运动强度可以增加,加量的目标是增加最大心率的5%—10%。最后,在整个训练课中使病人能完成最大心率85%的运动量为终点;踏车运动的心率比活动平板时心率低6次/min,摇臂运动时低12次/min运动持续时间20—30min。每次运动前进行5—10min的预热活动,运动结束时有5—10min的缓慢减速期,
2.3 停止运动指标
患者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CanadaⅢ级以上);运动时出现心悸、胸闷;出现频发室性早搏(10次/min);出现缺血性ST-T变化(但运动诱发心肌缺血的病人,如果缺血不是在极低的运动负荷下发生,仍可进行训练治疗,将最大目标心率限制在比可发生缺血心率少10次/分,并加强监测);血压升高≥180/120mmHg;出现明显的不能坚持运动的眩晕。
3 结果
经过治疗,大部分患者自觉精神状况较治疗前有所好转,心悸、胸闷等症状发作频率减少,劳动能力增加,生活乐趣增加。在康复治疗预热期,少数患者会出现一过性血压明显增加,部分收缩压增加幅度≥30mmHg,对无不适表现患者,仍然继续进行治疗,这些患者血压约在5-8分钟后逐渐下降,少数患者出现轻微头昏,此时需减慢运动速度,延长预热活动时间,患者症状均可缓解。在康复训练治疗过程中,有两位患者因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胸闷加重,监测心电图见ST-T缺血性下移0.1-0.15mv而中断治疗。有5位患者因未能坚持完成康复训练全过程而退出,2例因膝关节疼痛不能坚持训练退出,有67例患者完成本研究训练。康复治疗前后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见下表
表1 康复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N=67)
项 目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 |
HR(次·min-1) 98.72±6.24 72.43±6.38 <0.05 |
SBP(mmHg) 164.4±3.42 138.2±2.03 <0.01 |
DBP(mmHg) 100.3±2.15 86.9±2.03 <0.01 |
HR×SBP 2498.27±60.54 1354.21±58.15 <0.01 |
耐力延长时间(min) 30.12±10 .67 50.35±12.78 <0.01 |
锻炼治疗后的心率小于锻炼前的心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收缩压乘积指标均低于运动锻炼前的数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运动耐力增加(p<0.01)。
4 讨论
运动训练是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训练可增加心功能不全患者运动耐量。Humphrey等[4]认为,慢性心衰患者进行高强度有氧训练、间断性训练和抗阻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提高运动耐力, 改善心脏功能和骨骼肌功能,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外周血流, 改善神经控制, 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因为运动耐量取决于骨骼肌和外周组织状况[3],故而,心功能不全患者经过分级运动可以改善骨骼肌和外周循环的异常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发现心功能不全患者经过有氧训练,自身体力状况和心功能状况有所提高,心悸胸闷发作可明显减少,生活乐趣和自信心增加,说明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功能的改善与恢复是积极有效的方法和安全有益的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运动时需要掌握好适应症,老年患者训练前的预热阶段和运动结束前减速时间应适当延长,运动过程中出现头晕者应减慢运动速度,以患者心身舒适为度,对心功能稳定患者,可在社区开展此项服务。
曹医生,真的很细心,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