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保存液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
3.血小板需要在22±2℃振荡条件下保存;
4.白细胞中的粒细胞是短命细胞,很难保存;
5.凝血因子Ⅷ和Ⅴ不稳定,要求-18℃↓保存,4℃保存1~3天活性丧失50%;
6.全血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低。
㈡全血的疗效与红细胞相似,而不良反应却比红细胞多。
二、更新急性出血需要补充全血的旧观念
㈠失掉的的确是全血,补充的全血并不全;
㈡失血后的代偿机制和体液转移
1.血流重新分布;
2.组织间液迅速向血管内转移(自身输液)。
三、更新输血对病人好处多,害处少的旧观念
㈠输全血起不到预防血细胞减少的作用:
1.人体有维持血液生理平衡的功能;
2.不相容的血液成分将迅速破坏。
㈡输全血不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1.全血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低;
2.全血中的抗体含量少;
3.静注丙球有增强抵抗力的作用。
㈢小量多次输血无刺激造血作用。
㈣不宜输“安慰血”、“人情血”、“营养血”和“保险血”:
1.输血传播肝炎和其它疾病时有发生;
2.丙肝和艾滋病抗体产生前有“窗口期”;
3.同型输血实际上输的是异型血(血型复杂);
4.输血可产生同种免疫,
5.输血不良反应十分常见;
6.非那根和地塞米松预防输血反应的疗效未能证实;
7.白细胞是血源性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