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张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
2.驰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
5.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再有助于发热病因诊断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感染,或因解热药和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伴随症状:
1.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
2.结膜充血:常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3.单纯疱疹:口唇单纯疱疹多出现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4.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瘤等。
5.肝脾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及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6.出血:发热伴皮肤粘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7.关节肿痛:常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8.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9.昏迷:先发热后昏迷者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