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程中,表里证混同出现时,应怎治? 答:须依表里证之轻重缓急而定: (1)先表后里,表里同病,表证为主,常法。如葛根汤,治太阳表实为主而兼下利的病情. (2)先里后表,表里同病,以里证为重急,里证决吉凶故,是变法。如少阴病下利清谷,兼有表证,先四逆汤救里,后桂枝汤救表。 (3)表里同治,表里同病,表里证相对均衡,单治表则里不除;纯治里则表不解,故须同治。如柴胡桂枝汤治少阳兼太阳证之相对均衡者,小青龙汤治太阳病兼水饮咳喘者. 2.大结胸证,小结胸证的鉴别: 证名 病位 主症 主脉 病机 病情 治法 大结胸证.从心下至少腹.硬痛拒按.沉紧.热与水结.较重.泻热逐水 小结胸证.正在心下. 正在心下.浮滑.热与痰结.较轻.清热化痰 3.大结胸证归纳:病因病机:外邪内传化热,邪热于水(痰)结于心下,(病情重,范围广)。 证候:心下痛,按之石硬,甚至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而不可近,脉沉紧;或项强,汗出。头微汗出,无大热-与大柴胡汤证鉴别。 治则:泻热逐水-大陷胸汤证;峻药缓攻—大陷胸汤丸。 小结胸证: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不按不痛-痰热互结,清热涤痰开结(病情轻,范围局限不按不痛) 4.五泻心汤证鉴别: 证型 主症 病机 治法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 邪热聚结心下. 泄热消痞 附子泻心汤证. 心下痞,恶寒汗出. 邪热聚结心下,兼阳虚不固. 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半夏泻心汤证 心下痞,呕,肠鸣下利. 误下损伤脾胃,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职. 和中降逆消痞 生姜泻心汤证 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脾胃虚弱,饮食停滞,水气不化. 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甘草泻心汤证 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下利频作,谷不化,腹中雷鸣.反复误下,脾胃重伤,虚气上逆. 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5.阳明热证证型鉴别: 证型 病机 证候 治疗 栀子豉汤证. 阳明误治热郁胸膈. 或心乱谵语或惊恐烦躁或懊憹生苔. 清宣郁热 白虎汤证. 燥热炽盛,充斥内外. 身热汗出,脉浮滑. 辛寒清热 白虎加人参汤证.表证已解,热盛津伤. 渴欲饮水,时有恶风. 生津解热 猪苓汤证. 阳明下后,津伤水结. 脉浮发热,渴而不利 . 清热养阴利水 6.归纳大承气汤证: 答:大承气汤证是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脏实的证治.(注:阳明燥屎的有无是判断是否使用大承气汤的重要标志。)病机: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是痞满燥实俱重. 主证:全身症候——潮热,手足漐漐汗出,谵语,不能食,脉沉迟有力。局部症候——绕脐痛,腹满痛,多日不大便。危重症候——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急下症候——①目中不了了,睛不和.②发热汗多.③腹满痛.④持续腹满。治则:攻下实热,荡涤燥结。治法:峻下燥结。方剂:大承气汤。方药: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7.大承气汤证鉴别小承气汤证:脉滑而急,腹大满不通,大便硬。调胃承气汤证:不潮热,蒸蒸发汗,腹胀心烦。 8.蓄水证.蓄血证鉴别: 鉴别项 蓄水证 蓄血证 病机 太阳之邪循经入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职,水蓄不行(病在气分). 太阳之邪循经入里化热,邪热与瘀血相结于下焦(病在血分). 证候 烦渴,或渴欲饮水;少腹里急;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 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脉微而沉或沉结. 治法 化气行水 . 活血化瘀. 方药 五苓散. 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