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不但是着重于辨证论治,而且注重于辨病论治,辨病治疗是针对疾病的基本规律的治疗方法,它对痹病的论治具有相当的重要性。虽然辨证论治理论也始终强调辨证精细入微,但未摆脱其宏观辨证的局限性,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靠仅依靠传统的望闻问切手段,进行辨证论治很难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辨病论治体现在对疾病宏观上总体认识,如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证侯特点,能掌握痹病的一般发展变化规律等,从而对具体的论治起到整体指导作用,辨病还能正确的判断预后,如风湿性关节炎积极治疗,预后较好;系统性红斑狼疮即使辨证准确,用药恰当,预后多差。
中医的痹病包含了现代医学多种风湿免疫性疾病,如果机械的把所有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按痹证为分若干证型用于临床,可能对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有效,而对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较差,这是因为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机为风湿痹病阻经络,热毒充斥血脉为主,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引起关节变形;与此相反,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机为湿热毒痹阻经络、筋脉、骨节,预后较差,往往引起关节变形,肢体功能障碍或丧失。因此在临床选方用药时,不仅要重视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还要注重专病专方专药的应用研究。在此二者的基础上加减用药组成有效而合理的治疗方法,使治疗既具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辨证思路:
1.辨病方+2.辨证方+3.辨病位+4.加减
1.辨病方(雷公藤、青风藤、白芍、生甘草)
2.辨证方(如湿热痹阻证:三妙散)
3.辨病位(如上肢小关节肿胀加猫眼草、两膝关节肿胀加猫爪草;
疼痛加川芎、独活)
4.加减:伴低热加青蒿;血沉快加羚羊角粉。
历节病虽外感风寒湿邪,关节酸痛,怕风怕冷,遇寒加重,关节肿大,但皮温增高,形似寒湿证。其外感寒湿,郁而化热,湿热蕴毒,邪毒深入骨。治以清热解毒,透邪祛湿,消肿止痛为主。辨病方主之。辨病方,寒热皆宜,随证加之。若纯用辛温香燥表散,初时收效,日久化热攻痛,致骨节畸形,甚至内舍于脏腑,其害无穷。
雷公藤与青风藤两种药配伍,加强祛风除湿、消肿止痛、通利关节之功,使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可除风湿、止痹痛、消肿胀、清邪毒。
芍药甘草二者配伍,酸收甘润,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用于风湿病可治一切疼痛病证。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芍具有抗炎性渗出,抑制增生的作用。证属热壅血瘀骨节疼重者,可赤芍,白芍并用以清热凉血活血,养阴柔肝,缓急止痛。证属血瘀热伏者,重用赤芍活血化瘀,缓急止痛。特别是在加大芍药用量时,镇痛作用显著,可谓是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疼痛的专方专药,例如帕夫林即白芍总苷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雷公藤配甘草可缓和雷公藤之毒性。因甘草,生用清热解毒,又能调和药性,解百药之毒,同热药用之可缓其热,同寒药用之可缓其寒,故用雷公藤者必用甘草以和之。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二者都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又可作为辨病用药,常使用于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1. 外感寒湿,郁而化热证
2.湿痹病阻,湿重于热证
3.湿痹病阻,热重于湿证
4.湿热伤阴,阴虚血热证
例如湿热痹阻,湿重于热证
主证:关节肿胀,积液(浮髌试验阳性)以下肢膝,踝关节为重,伴疼痛,灼热,周身困乏无力,下肢沉重酸胀(胶着感),舌体胖,边见齿印,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利湿解毒,清热通络
方药:辨病方加三妙散加味
辨病位用药
辨病位用药是根椐各种活动性风湿病累及的病变部位的不同而有针对性使用的药物。它在辨证和辨病的基础之上配伍使用一,二味即可。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累及两肩关节疼痛,上抬活动受限者,病位在肩关节,可选用川芎,麻黄,桂枝,细辛以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四肢小关节以肿胀为主,伴疼痛,灼热者,病位在掌指、腕、四肢近端关节,可选用土贝母,猫眼草,漏芦,蜂房以解毒散结,消肿止痛。疼痛与天气变化有关,如遇阴雨天或受潮湿疼痛加重者,上肢可选用辛温走窜的羌活,桂枝以通经达络,祛风胜湿;下肢疼痛者可选用独活,川牛膝以引药下行,引血下行,引热下行,祛风除湿止痛。
风湿痹症复发的原因主要是邪毒内伏,外邪引动,痼疾新发。邪气侵入的病位深,邪毒内伏在骨节,筋脉,病理基础以湿热毒邪,痹阻经络,流注骨节为主,湿热毒三者之中,又以湿邪的致病特点为主。湿热毒蕴结不解,势必伤阴,耗气,热毒耗气者,又可致气虚血瘀,气虚不固,肝肾气虚,气虚血瘀证等。活动期如果未能及时有效的控制,最后形成正气虚弱不能拒邪于外出,邪气留恋又进而伤阴耗气,病情反反复复,势必致骨节变形,肢体废用。
抗复发的对策
1 .注意扶正药物应用
方药:辨病方合玉屏风散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2 间断治疗:视病情如2日1剂,或3日1剂中药汤剂。
3 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