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120健康网为你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从找到专家到得到答案只需60秒
离线
任月伟 泌尿外科  | 副主任医师

  • 6接受咨询
  • 0点评用户
  • 0.00综合评分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待业博士组建团队无偿科普 3年写数千篇科普文章

发布时间:2011-12-05 23:00:28  11人已访问

 感 言

  免于恐惧的火光

  恐惧源自于无知,而无知的背后,往往是科学精神的缺失。

  养生专家出来了抢绿豆,大海对面地震了囤盐巴,惊慌失措的我们,曾一次次让世界哑然失笑却浑然不觉。

  尚未经过科学洗礼的原始人类恐惧黑夜,因为四周原本熟悉的一切,在漫漫长夜中都将变为未知——直到有人发现了火种。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科学松鼠会艰难地一步步壮大着,科普辟谣,批驳伪科学,宛如一群播散火种的人,让更多公众的内心免于恐惧。

  从孤军奋战到应者云集,科学松鼠会凝聚民间的力量,推动着公众向现代公民蜕变的脚步,也面对着许多始料未及的艰辛和困厄。

  这些年轻人发动“科普苦旅”要想顺利行进,除了自身的坚持和奋斗,更有赖于更多社会力量的扶助以及相关政策乃至制度的支持。

  毕竟,他们点亮的内心火光,对于整个国民的现代性进程弥足珍贵。

  嵇晓华三年多之前只身到北京的时候,没想到自己的科普事业能搞出如此规模。那时,他还只是个“待业”的复旦大学生物学博士。

  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而十年前,这个比例是1.44%。另外,去年只有23.8%的公民参加过科普活动。

  改变这一严峻现实,成了嵇晓华事业的全部。

  让科学“流行起来”

  2001年,24岁的浙江学子嵇晓华考入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对于生物学专业学生来说,未来道路是平淡而又稳定的:读博,出国,然后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弄个教职。嵇晓华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以后要当“科学家”。

  2004年,他把一篇论文写成故事形式,给各杂志社群发邮件,两个月后,文章竟然发表了,文章能发表的原因其实还有一个:写科普文章的人太少了。后来,嵇晓华一发不可收拾,以“姬十三”的笔名屡屡投稿,并最终拥有了自己第一个专栏。

  三年后,博士毕业的嵇晓华决定去做职业撰稿人,专门写科普文章。当他告诉大家,自己不打算出国时,导师和同学都非常惊讶。在很多人看来,不出国,生物学博士就算白读了,六年寒窗“付诸东流”,放弃了一条前人走过无数遍的坦途,未来的生活骤然显得风险巨大。

  毕业后,留在上海的“准科普作家”生活得并不容易,要买教科书去自学,写科普文章也有不少“成本”,因为很多收录学术论文和期刊的数据库并非免费。当他的同窗或是出国读博士后,或是进入科研院所拥有一份稳定的“事业编制”时,曾经的高材生,顶着博士帽的嵇晓华,当时的身份却是“待业”。

  渐渐地,嵇晓华感到,他需要有更多人同行。2007年11月,他只身北上到了北京,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次年4月,他们正式创立了科学松鼠会,并开通了群博。资金匮乏,资料难找,人手奇缺,两手空空,这群有志于科普事业的年轻人,有的只是满腔热情和无限憧憬。

  科学松鼠会媒体事务负责人游识猷向记者讲述了创业历程,最初他们拟定的名字是叫“胡桃夹子”,结果发现这个名字在网络上已被人捷足先登,抢先注册了。后来一个网名叫“steed”的成员灵光一闪:“为何不叫科学松鼠会?”含义便是这些年轻的科普作家就像松鼠一样,不倦地为大众剥开科学的“坚果”,让更多人领略到科学的奇妙。

  “科学如果总是让公众敬而远之,那它还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就不能让科学好听、好看、好玩,像电影、音乐那样流行起来呢?” 这便是嵇晓华为科学松鼠会的定位,他们摒弃了过去板着脸孔讲科学知识的传统方式,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能让科学“流行起来”。

汶川地震成拐点

  科学松鼠会的群博上线后一个月,便赶上了汶川大地震,他们在震后3小时就赶写出来了《动物预报地震,靠谱吗?》。为了能为网友们做出一个地震专辑,科学松鼠会24小时不休息,白天国内的会员写,晚上大洋彼岸的会员们接着写,所有写作都是义务性的。20天里他们发稿37篇,总字数超过10万字以上, 内容从地震预报、自救方法,到预警系统等各个方面,日访问量达到16000次,服务器一度“挂掉”。客观的科普文章纠正了网友们对地震的很多常识性错误,这次“开门红”让会员们坚定了做下去的决心,他们意识到,科学普及的确十分必要,他们在这个领域是能有所作为的。

  在科学松鼠会横空出世后的最初两年里,会员们共在网络上发表了2000多篇科普文章,组织了40多场线下活动。在群博设立后只过了一年时间,其博客的日浏览量就突破了5万次。

  每篇文章的写作都并非易事,为了确保科普文章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游识猷向记者表示,科学松鼠会不鼓励会员们跨界科普,要求他们写自己熟悉专业的内容。并且科普文章在网络上发表之前,要先在科学松鼠会的内部论坛公示几天,接受全体会员的检视。文章贴到网上后,也绝非一发了事,还要接受读者的“拍砖”和指正,在文章下面的留言区域,常有读者为了一个数据在讨论争辩。“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不出错,以及出错就立即改。”游识猷如是说。在网上发表文章是无偿的,只有被平面媒体收录才会有稿费,但会员们依旧乐此不彼。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壮大,志愿加入科普行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会员从最初的十来个人增加到了100多人,在一些平面媒体上也有了自己的专栏。而创始人嵇晓华也于2010年,被科技部授予 “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如今,点开科学松鼠会的网页,“动车盒饭何以保质期半年?”,“乔布斯八年抗病史”,时下流行的新鲜话题,大多被松鼠会的会员们追踪关注着。会员们通过既通俗易懂又富有趣味性的科普文章,耐心地向网友们答疑解惑。在评论区,网友们和作者讨论热烈,相互“拍砖”,共同探究问题。

  越来越多年轻人加盟科普

  除了在网络上“与时俱进”地发表各种科普文章外,科学松鼠会还想方设法组织各种线下活动,让年轻人能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小姬看片会”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每月精选一部优质科普影片,并邀请科学专家做点评,参与观看的观众们也可以全程参与交流。除此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科普讲座,博物馆参观,科普传播训练营等活动。热衷于科学普及的网友已经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理工男”,根据调查,经常看科学松鼠会网站的网友中,拥有文科学历背景的已占四成。

  想进入科学松鼠会并非易事,要提交一篇科普文章,会有专门的评议小组,针对文章反复提问。有人把文章改了12遍才进来。还有人改来改去就杳无音信了。不经历一番“磨难”,是不能进入松鼠会的,而在未来的科普路上,还有更多的“磨难”等待着他们。

  作为白手起家的“草根NGO” 游识猷向记者坦言,“资源有限,人手不足”,希望能有更多的组织和个人愿意与他们分享资源。松鼠会成员,哈赛中心副理事长田晨告诉记者,他们的一部分资金是来自于科协等单位的资助,果壳网也提供了一笔注册资金,还有一些是通过线下活动得到的专项赞助。“年底经过财务审计后会对我们的合作相关方进行财务汇报。”他如是表示。

  即便如此,依然有许多年轻人竞相申请加入科学松鼠会,游识猷告诉记者,在科学松鼠会的成员里,绝大部分是“70后”和“80后”,还有几个是“90后”。学历从本科到博士都有,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会员分布在海外,另外媒体从业人员占到了会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他们成为了宣传科普的“正规军”。 为了能让科普写作事业后继有人,科学松鼠会还与相关单位合作,在京沪两地开设科普写作辅导班,培训了近40名学员。

  “对于未来,我们希望的还是先做好手头的事情,给科普作者搭建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然后尽我们所能,用科学去影响这个世界吧。” 游识猷如是说。(记者 赵昂)

 

亲,我能为你提供的服务!120健康网担保,医生服务不满意请投诉并全额退款于您。
指定咨询


购买后,您可以:
随时向我在线咨询1次

99.00元/次 点击查看>
健康顾问

签约健康顾问后,您可以:
1、随时向我咨询,不限次数
2、可以向我电话咨询
3、获得我的回访

198.00元/周 点击查看>
最新服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