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120健康网为你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从找到专家到得到答案只需60秒
离线
王瑞旭 急诊科  | 医师 执业编号: 110110108008234

  • 16接受咨询
  • 0点评用户
  • 0.00综合评分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

发布时间:2011-12-07 04:28:10  0人已访问

 

   

1、乙型肝炎是如何传染的?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引起的,HBV存在于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与乙肝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时病人的上述体液及分泌物接触后,HBV进入血液中即可传染上乙型肝炎。
    乙肝病人发作期传染性最强,因为发作期的病人血液中HBV复制(繁殖)明显,血清学指标表现为ALT明显异常,病毒学指标为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俗称“大三阳”。其中HBeAg最具传染性,如HBeAg阳性的血液输给受血者,或HBeAg阳性的血液不慎污染了健康人破损的皮肤,HBV即可通过血液进入体内,经过一段潜伏期后即可出现临床症状,如发热、热退后厌食、恶心、呕吐、尿色加深、ALT升高等。

HBV进入血液的主要途径:
(1)母婴垂直传播:我国现有HBsAg阳性者约1.4亿人,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2)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
(3)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
(4)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5)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

2、应怎样预防乙肝

(1)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未感染乙肝的社会人群也属于接种对象。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接种程序。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h内接种。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后12h内,剂量应≥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2)传播途径预防: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刺的针具),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均应戴手套,严格防止医源性传播。服务行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用具也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对有多个性伴侣者应定期检查,性交时应用安全套。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3)意外暴露HBV后预防:在意外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a)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等,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b)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抗-HBs≥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虽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肝疫苗,于1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
(4)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各级医务人员诊断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报告,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并对其中的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
(5)对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可根据其病情确定是否住院或在家治疗。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械及用具(如采血针、针灸针、手术器械、划痕针、探针、各种内镜及口腔科钻头等)应严格消毒,尤其应加强对带血污染物的消毒处理。
(6)对慢性HBV携带者及HBsAg阳性者,除不能献血和国家法律规定不能从事的特殊职业(如服兵役等)外,可照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但要加强随访,如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到医院检查。


3、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有什么临床意义?

    乙肝血清学标志物(HBV-M)包括HBsAg(乙肝表面抗原)、抗-HBs(乙肝表面抗体)、HBeAg(乙肝e抗原)、抗-HBe(乙肝e抗体)、抗-HBc(乙肝核心抗体)。血清中除抗-HBs外的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均可视为既往乙肝病毒感染者。
    HBsAg:目前是乙型肝炎实验室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的最常用的指标,HBsAg是血清中出现最早的HBV标志物,1963年Blumberg研究人类血清蛋白的多态性时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的,故又称为澳抗。若HBsAg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或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然而,HBsAg阴性时并不能完全排除HBV的感染,应注意下列几种情况:受检者处于疾病的潜伏期,HBsAg可在接触病毒长达6个月后仍检测为阴性;HBsAg分泌的量太少以致于不能被目前的检测方法检出;HBsAg变异株存在时易产生假阴性的结果。
    抗-HBs:是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保护性抗体,有清除HBV、防止再感染的作用。抗-HBs一般在HBsAg消失后几周至几个月后才开始在血液中出现,是HBV感染终止临床标志。不论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血清中抗-HBs的浓度达到≥10mIU/ml即具有免疫力的临界水平。
    HBeAg:HBeAg为HBcAg(核心抗原)可溶性成分,是HBV的核心部分,在血清中出现稍晚于HBsAg,在HBV感染的早期或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中出现。因此,检测HBeAg阳性可作为体内HBV复制和有传染性的标志。在乙型肝炎急性期,血清中HBeAg消失表示预后良好,若HBeAg持续阳性提示HBV在体内持续复制,肝炎疾病易反复活动,预后不良。通常只有在HBsAg阳性血清中才能查到HBeAg;HBsAg阴性而HBeAg阳性者十分罕见,且绝大多数为假阳。但有可能HBsAg(―)、抗-HBs(+)、HBeAg(+)提示病毒s基因变异。
    抗-HBe:抗-HBe是HBeAg的抗体,在HBeAg即将消失或消失后出现。抗-HBe出现情况比较复杂,一般认为HBeAg阳性转为抗-HBe阳性,提示病毒颗粒正在清除,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减弱,是预后良好的象征。但近年研究表明,部分抗-HBe阳性病人中,尤其慢性病人中HBV-DNA仍在复制,使病情加重。因此,抗-HBe阳性病人应结合HBV-DNA进行综合分析。
    抗-HBc:抗-HBc是HBcAg的抗体,HBcAg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抗原,一般存在于肝细胞内,只能通过特殊的方法才能检测到,因此常规的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标志物的血清学检查的五项指标中不包括此项。但只要体内有HBcAg就会产生它的相应抗体即抗-HBc,因此抗-HBc阳性提示体内存在HBcAg。抗-HBc主要是抗-HBcIgM,抗-HBcIgM是HBV感染后血清中出现最早的标志性抗体,是HBV复制和有传染性的标志,尤其是在HBsAg阴性的急性乙型肝炎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抗-HBc(+),HBsAg(―):抗-HBc不是保护性抗体,但HBcAg免疫原性最强,这种情况说明存在既往感染。


4、能否根据血清学标志物检测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

    完全根据HBV-M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并不科学:例如HBsAg(―)、HBeAg(―)有可能是HBV隐性感染,或是x基因突变、转录受抑制,或p基因变异影响HBsAg产生。HBeAg(―)或抗-HBe(―),但仍有可能由HBV-DNA检测出拷贝量很高,病毒处于高复制状态,因为有可能病毒前c/c基因变异、病毒复制过程不再产生HBeAg或非变异株试剂检测不出变异c基因所表达的蛋白。因此,要确定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除血清学标志检测外,还应增加HBV-DNA的检测。


5、HBsAg阳性的女性可以生育吗 ?

    HBsAg阳性的母亲在生育时有可能将乙肝病毒传给其子女,而且感染率相当高,可达30%-90%。尤其是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的母亲(HBeAg阳性),如不加预防,其子女感染乙肝的几率在90%以上。在一些高感染率、高出生率的地区,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同时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多个子女几乎无一例外的全是乙肝病毒感染者。
    虽然HBsAg阳性的母亲对婴儿有如此强的感染力,但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人权、道义上我们都无权阻止她们的生育。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保护她们所生的婴儿,使其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另外,尽量降低HBsAg阳性母亲体内的病毒数量,降低她们的传染性,也可以减少对婴儿的威胁。所以通过对HBsAg阳性母亲采取一定的措施,并给新出生的婴儿注射疫苗、HBIG等,以达到阻断母婴传播的目的,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6、如何阻断宫内“乙肝”感染?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张树林和产科岳亚飞两位教授,经过7年联合攻关,使一项提高人口素质的科研课题“宫内感染阻断措施研究”获得新进展。据介绍,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发区,目前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已超过1.2亿,其中大多数为母婴传播所致。在母婴传播中,孕育(宫内感染)、分娩(产道感染)、产后(接触感染)等各占一定机率。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率最高,可达10-44%。两位教授从1995年起开始从事该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降低母体血液中乙肝病毒水平来降低胎儿被感染的机率。研究实践证明,接受阻断治疗的孕妇所生的婴儿中,未被乙肝病毒感染的占到91.24%,说明该研究对防治乙肝病毒的传播十分有效。这对那些因感染乙肝病毒而不敢生儿育女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由于幼婴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肝细胞的分化代谢处于幼稚阶段,一旦乙肝病毒人侵,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就能整合到肝细胞染色体基因中去。整合后的含病毒肝细胞,非但不受细胞和体液免疫的攻击,而且能继续增殖形成克隆,向肝癌方向分化。说明预防母婴间乙肝病毒的传播非常重要。经过多年的探索,当前国内外阻断母婴间乙肝病毒传播的最佳措施是:乙肝病毒高效价人免疫球蛋白(HBIG)参与乙肝疫苗的结合使用。
(1)HBIG的被动免疫预防:乙肝表面抗体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保护性抗体。采用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人血液制备成乙肝人免疫球蛋白,给新生儿或幼婴注射,可使机体迅速获得被动性保护免疫。乙肝人免疫球蛋白中的乙肝表面抗体可中和人侵的病毒,清除病毒,使新生儿免受感染。每毫升含200单位以上者可称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但目前国内生产的乙肝病毒高效价人免疫球蛋白,每毫升内多数只含100单位;因此计算用量时应按每公斤体重注用0.075毫升~0.2毫升推算。
(2)乙肝疫苗的主动免疫预防:目前国产的基因工程重组乙肝疫苗已实现了优质高产,质量已达国际水平。
    研究发现,人体肝细胞用乙肝病毒感染后3日,就能在细胞核内检出乙肝核心抗原。而单剂量乙肝疫苗注射需4日后循环抗体才迅速生长。因此单用乙肝疫苗时,在人工自动免疫建立之前,如已经入侵的乙肝病毒就可能在肝细胞内建立了繁殖的基地。所以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同时乙肝e抗原阳性携带者母亲所生的子女在出生后应及时给予乙肝人免疫球蛋白注射,在被动阻断的基础上同时注射乙肝疫苗,就可减少乙肝病毒提前“着陆”的可能性。
    出生后24小时内注用HBIG,与乙肝疫苗0、1、6方案(出生时、生后1月、6月各注射l次)结合至少可使70%~ 90%的婴儿免受其母体乙肝病毒的侵害。


7、什么是乙肝人免疫球蛋白,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乙肝人免疫球蛋白是从健康献血员中筛选出来的,其血浆含有滴度较高的乙肝表面抗体,经过浓缩工艺,最后制成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因其价格昂贵,只有在下列情况下考虑使用:
(1)阻断母婴传播:母亲是HBsAg和HBaAg双阳性的新生儿,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之内(越早越好)肌肉注射一支乙肝人免疫球蛋白,间隔1月再注射一支,然后联合应用乙肝疫苗,对婴儿的保护率可达70%-90%。
(2)预防特殊情况下的乙肝病毒感染:乙肝易感者在某种场合意外地遇到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时,可以单独使用乙肝人免疫球蛋白。例如医生、护士和检验人员等在给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作治疗、护理或取血检验过程中,不慎手指被针尖刺破,或被手术刀割伤,病人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就可以通过皮肤创伤进入上述人员的体内。在这种情况下,应立即(12小时之内)给受感染人员注射乙肝人免疫球蛋白1支,1个月后再重复注射一次,可起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亲,我能为你提供的服务!120健康网担保,医生服务不满意请投诉并全额退款于您。
指定咨询


购买后,您可以:
随时向我在线咨询1次

9.00元/次 点击查看>
健康顾问

签约健康顾问后,您可以:
1、随时向我咨询,不限次数
2、可以向我电话咨询
3、获得我的回访

100.00元/周 点击查看>
最新服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