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红教授治疗胆囊息肉的临床经验
张然 指导老师:杨国红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一区,河南,郑州 450000)
关键词:胆囊息肉;中医药治疗;验案分析
杨国红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脾胃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医疗、 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 ,擅长中医治疗消化内科疑难杂症,对胆囊息肉的中医药治疗有其独特之处,吾有幸成为杨师弟子,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胆囊息肉的经验总结如下:
胆囊息肉样病变(poIypoid lesions of gallbladder,PLG)是指胆囊粘膜局限性隆起性病变的统称,临床上常称胆囊息肉。常分为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胆囊腺疾病,其中以胆固醇息肉多见[1]。胆囊息肉绝大部分属良性病变,也有一部分有癌变可能。现代医学主要以手术切除为治疗手段。导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胆囊息肉,取得了较好疗效。
1 病因病机总结
胆囊息肉为西医病名,属中医学“胁痛”、“胆胀”、“积证” 之范畴,病位在胆,涉及肝脾。肝喜条达,职司疏泄,胆为中清之腑,以通降下行为顺。肝失疏泄,胆失通降,中清之腑浊而不清,胆汁排泄失畅,郁积胆腑,久而化瘀,痰瘀互结,脉络滞塞而发生本病[2]。杨国红教授以脏腑辨证及八纲辨证相结合,联系临床将胆囊息肉的病因病机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肝郁气滞兼脾虚
情志伤肝,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此乃“木郁克土”致使痰瘀阻于胆腑,胆腑通降失常,脉络滞塞,发为本病。
1.2 痰阻血瘀
素体脾虚或饮食伤脾,脾失运化,不能输布水谷之精微,湿浊凝聚成痰,痰阻气机,血行不畅,而成瘀血,又因脾土壅滞,反侮肝木,致土壅木郁,气滞血瘀。日久痰瘀互结阻于胆腑,脉络滞塞,息肉乃成。
2 辨证施治要点
2.1 肝郁气滞兼脾虚
症状:右胁胀痛,走窜不定,每因情志变化而诱发,善太息或时有暖气,纳食不香,脘腹胀满,四肢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利胆,健脾和胃通络。
方药:郁金15 g,柴胡15 g,炒白芍15 g,炒白术15 g金钱草30 g,香附15g,延胡索15 g,川楝子10g,皂刺10 g,炮山甲6 g,威灵仙20 g,炙甘草3 g。
胁痛较甚者重用延胡索、川楝子。伴有烧心、泛酸者加用乌贝散、左金丸、煅瓦楞。
2.2痰阻血瘀
症状:右胁闷痛不适,痛有定处,脘痞腹胀,口粘,头昏,大便粘腻不爽,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涩或弦滑。
治法:化痰健脾,化瘀通络。
方药:茯苓30 g,生白术30 g,生薏苡仁30 g,香附15 g,柴胡15 g,郁金15 g,金钱草30 g,枳实15 g,三棱12 g,文术12 g,炮山甲12 g,皂刺6 g,白及15 g,青皮10 g,炙甘草3 g。
脾虚较甚者加用太子参、苍术、炙黄芪;血瘀较甚者重用三棱、莪术,加当归、丹参等。
3 验案分析
胡某,女,45岁。2009年3月12日初诊。
患者半年前发现胆囊息肉,无不适,未治疗,半月前因生气出现右胁隐痛不适,嗳气频频,四肢乏力,腹胀纳差,偶有烧心、泛酸,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体检:墨菲氏征阳性,B超提示:1、胆囊壁毛糙。2、胆囊息肉(底部可见7mmx9mm略强回声,无声影,不随体位移动。)西医诊断为“胆囊炎伴胆囊息肉”,中医诊断为“胁痛”。证属肝郁气滞兼脾虚。治以疏肝健脾利胆,通络止痛。方药:
柴胡15 g,炒白芍15 g,炒白术15 g,当归10,金钱草30 g,郁金15 g,香附15g,延胡索15 g,川楝子10g,皂刺10 g,炮山甲6 g,威灵仙20 g,乌贼骨30 g,浙贝母10,炙甘草3 g。14付,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服上药2周后,胁痛明显减轻,饮食增加,嗳气,腹胀等较前减轻,仍觉四肢乏力。守上方去乌贼骨,浙贝母加太子参10 g,三棱10 g,莪术10 g,乌梅15 g。服至80余剂,B超示胆囊息肉消失,已无自觉症状。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患者宿患胆囊息肉之疾,又遇情志郁怒,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胆汁排泄失畅,郁积胆腑,肝郁克脾,脾之运化失常,而出现上述诸症,故用逍遥散加金钱草、郁金、香附、三棱、莪术疏肝理气,利胆消积;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皂刺、炮山甲、威灵仙通络散结;乌贼骨、浙贝母制酸;乌梅酸涩收敛兼去恶肉。方证相符,随证加减,疗效突出。
讨论:胆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 胆失通降是本病的病机关键。导师治疗本病患者病程较短者以疏肝利胆为主,辅以通络散结。常选用金钱草、郁金、柴胡等药疏利肝胆。金钱草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散瘀消肿;郁金活血祛瘀,行气解郁,利胆退黄;柴胡疏肝解郁,诸药合用,肝得疏泄,胆得通降,胆汁得以正常排泄,则息肉无生成之源。通络散结常用皂刺、炮山甲、威灵仙等药,以消已成之息肉。本病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阻于胆腑所致,导师治疗此患者时在疏肝利胆,通络散结的基础上常加用活血理气化瘀之品,如三棱、莪术、三七粉、丹参、当归等。使瘀化络通,通则不痛,瘀化气血行,脏腑功能活动正常,息肉乃去。
参考文献:
[1] Myers RP,Shaffer EA,Beck PL.Gallbladder polyps Epidemiology,natural history and management[J].Can J Gustroenterol,2003,16:187~194.
[2]陈伯伦,盂磊.四逆散加减治疗胆囊息肉59例[J].河南中医,
1999,19(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