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把情绪转移到理智,是危险的,对伤心的人也有害无益。伤心是因应失落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失落的起因是理性的,但产生的反应是情绪性的。
这并不是说动用脑袋有什么错,而是说,如果有必要时,谁规定不能理智与情感并用呢?人类有个重要天赋,就是有能力表露情绪、传达情绪,但是社会似乎给这个天赋强加了负面意涵。
我们不惜牺牲情感也要依赖理智,已经到达病入膏肓的程度(尤其在伤心这件事上)。为什么会这样?
其中一个原因是,挚爱过世并不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事。如果统计数字可信,我们每个人每九到十三年才会经历一次挚爱死亡,就算把其他重大情绪失落也加进来,重大伤心事件的发生频率也还是很低,导致我们对这类经验真的不熟悉。
正由于个人切身经验付之阙如,我们才会持续以错误观念来处理失落,也因此无法让伤心事件真正了结。因此,我们会诉诸理智来处理情绪上的痛苦,丝毫不令人意外,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依赖脑袋,实在用得太习惯了。
根据在疗伤讲座上做的非正式调查,伤心人失去挚爱之后,他们所听到的旁人建议,有五分之四的旁人都在暗示当事人不应该处理当下的感受,而要诉诸理性。研究人员分析了伤心人在挚爱过世不久后会听到的话,大致简单分成两大类:
一、对伤心人有实质帮助的话;
二、对伤心人没有帮助的话。没有帮助的话都是出自善意,但一定「诉诸理性」,不然就是提供很困难或危险的建议,很难照办,例如:
幸好你还有另外一个儿子,要心怀感激。
生活还是得继续。
他现在已经到更美好的地方去了。
所有事情总会过去。
她的人生已经无憾。
下一个会更好。
上帝绝对不会把你承受不了的东西给你。
你有他陪伴这么久,已经要心怀感激了。
以上这些话都是伤心人会听到的。伤心人正经历强烈的情绪折磨,而这些话却是理性的,所以相当不恰当。离婚和其他重大情绪失落也一样,出于善意的朋友常会说出这类没有帮助的话。
下面这个例子跟死亡或离婚都无关,但也同样说明了:我们自然、正常地表露情感时,别人的回应通常是错的。
有位朋友开派对,她十几岁的女儿玛莉邀请了三位最要好的朋友。派对快要开始时,电话铃响了好几次,这三位好朋友竟不约而同来电说不能
有位朋友开派对,她十几岁的女儿玛莉邀请了三位最要好的朋友。派对快要开始时,电话铃响了好几次,这三位好朋友竟不约而同来电说不能出席。玛莉非常难过,她去找妈妈说这件事,妈妈安慰她:「不要难过,还有很多很棒的人会来一起同乐。」
还记得吗?约翰的狗死掉、外公过世时,他接收到的第一个回应都是:「不要难过。」又来了,别人一定会叫你不要有你现在这种感受,因为伤心、痛苦或负面的情绪是不好的,你必须找个比较能令人接受的情绪、一个比较正面的情绪。
幸好,这家人有位好友,刚好在场。玛莉决定再试试,找个人听她吐露心情。她告诉这位朋友来龙去脉,他仔细聆听,然后回应说:「哎哟,妳一定失望透了。」「没错」,她边说边啜泣。他给她一个抱抱,她很戚激他的倾听,擦干泪水之后,她全心享受这场派对,因为她的情绪已经被听到、被接收到。
伤心人想要被听到、需要被听到a,而不是被修补。以上这个真实故事中,那位朋友并没有修补什么东西,他只是聆听玛莉想传达的情绪,玛莉需要的就是这样而已,然后她就可以做出理智的决定,尽情享受这个夜晚,即使这个夜晚与她最初所想像并不一样。某个程度来说,有效的疗伤就是伤心被听到罢了。
非常满意,哈哈哈
很好很好很好
薄医生,提醒您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修养,不要玷污了医生这一神圣的称号,好吗?没说几句话,就让我签约您的服务,我表示一点怀疑,您马上说我不值这个钱。看看大家对您的评价吧
我觉得您的职业道德有问题。我又认识您,我表示一下怀疑不可以吗?您实在是太过分了。怪不得几乎没有好评。
啥也不说,就让买电话服务,问啥就回签约,光为郑挣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