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虎(守宫)
【来 源】出自《本草纲目》。《纲目》: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处处人家墙壁有之,状如蛇医而灰黑色,扁首长颈,纲鳞四足,长者六、七寸,亦不闻噬人。
【药材性状】无蹼壁虎:全长约12厘米,体与尾几等长。头扁宽;吻斜扁,比眼径长;鼻孔近吻端;耳孔小,卵圆形;吻鳞达鼻孔,其直后方有3片较大的鳞。头、体的背面覆以细鳞,枕部有少数较大之圆鳞,躯干部圆鳞交错成12~14纵行;胸腹鳞较大,成覆瓦状;尾背面的鳞多少排列成环状,每隔9~10排为一排整齐而略大之鳞。尾腹面中央的1纵排鳞较宽。指、趾间无蹼迹;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单行褶襞皮瓣;除第1指、趾外,末端均有小爪。尾基部较宽厚。体背灰棕色;躯干背面常有5~6条深宽纹;四肢及尾部有深色横纹。尾易断,能再生。
【地道严格】扭曲成麻花状,约与子囊等长,成熟后断裂成段。侧丝略长于子囊。子座其他部位为棕褐色菌丝。
【别 名】守宫、爬壁虎、蝎虎、盐蛇,伍蜒(《尔雅》),新缠(《方言》),蝎虎,壁宫(《唐本草》),辟宫子(《圣惠方》),地塘虫(《摘元方》),天龙(《饮片新参》),爬壁虎(《四川中药志》)。
【性味归经】 咸,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定惊;解毒散结。主历节风痛;四肢不遂;惊痫;破伤风,痈疬;疠风;风癣;噎膈。用于中风瘫痪,风湿关节痛,骨髓炎,淋巴结结核,肿瘤,瘰疬、恶疮、瘿瘤等顽疾。研究证明,单味壁虎治颈淋巴结核、腹壁瘘、食管癌等均有较好疗效。
①《纲目》:"治中风瘫痪,手足不举,或历节风痛,及风痉惊痫,小儿疳痢,血积成痞,厉风瘰疬;疗蝎螫。"
②《四川中药志》:"驱风,破血积包块,治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炒研细粉,每服3~5分;或0.5~1.5钱,水煎服。焙研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临床上,以干品壁虎研末冲服或装胶囊内服较为常见,其次是入复方煎剂应用,壁虎也可用干品浸酒内服,还有制成片剂或针剂使用的。
【禁 忌】《本草汇言》:"病后血虚气弱,非关风痰风毒所感者,宜斟酌用之。" 阴虚血少,津伤便秘者慎服。
【炮制方法】壁虎一般分为生用和制用两种。生品是直接将壁虎尸体洗净,晒干或烘干,生用入药。
制用方法较多,比如有:
1、炒壁虎是将壁虎用大米炒,至米深黄色时筛去米,取出壁虎晾凉后研末入药;
2、用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用文火烘干;
3、将壁虎用滑石粉炒后,喷适量白酒取出,晾干等等。
不过,壁虎在烘干入药前最好先除去内脏。
原因有二:
一是减少虫蛀、霉变。壁虎以吃昆虫为生,腹体内常用大量未消化的蚊、蝇等昆虫尸体,腹部体积较大,烘之不易干燥,贮存时容易虫蛀、发霉。
二是壁虎死后,腹内的昆虫及粪便中含有微生物大量繁殖,会腐蚀其脏器,从而发出臭气,闻之令人恶心,内服易致呕吐。况且,当壁虎内脏受到污染,其药效质量也会下降。所以,壁虎最好先去内脏后,再烘干入药,如果不除内脏,也应将捕到的壁虎断食2天,待食物消化及粪便排尽后,再烘制入药。
【典籍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
好热心的用药指导,真心的谢谢您!
很好,告诉的很详细,非常的满意
感觉不错的医生,回复快
态度特别好,回答很满意
回复很及时,对我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