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综合征
一、定义:梨状肌综合症是指由于梨状肌损伤而压迫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一侧臀腿疼痛为主的病症。
二、机理:梨状肌是臀部的深部肌肉,从骶椎前面开始,穿出坐骨大孔,而将其分成梨状肌上孔与下孔,止于股骨大转子。梨状肌主要是协同其它肌肉完成大的外旋动作。坐骨神经走行恰好经梨状肌下孔穿出骨盆到臀部。可见梨状肌和坐骨神经的解剖关系非常密切,梨状肌若受损伤或梨状肌与坐骨神经解剖发生变异就可能使坐骨神经受到挤压而发生各种症状。
三、常见原因:
2、根性坐骨神经痛多由于椎间盘突出症、脊柱骨关节炎、脊柱骨肿瘤及黄韧带增厚等椎管内及脊柱的病变造成。发病较缓慢,有慢性腰背疼痛病史,坐位时较行走疼痛明显,卧位疼痛缓解或消失,症状可反复发作,小腿外侧、足背的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足及 趾背屈时屈肌力减弱,踝反射减弱或消失,这类病变可做X光片检查以协助诊断。
此外,梨状肌综合征还应该和其他造成干性坐骨神经痛的疾病相鉴别,如臀部脓肿、坐骨神经鞘膜瘤等病。
八、治疗:
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可分成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绝大部分的病人都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只有当非手术保守治疗无效,而诊断又很明确时才采取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治疗:包括手法、局部封闭、肌注、理疗、中草药、针灸等。
(1)局部封闭对缓解疼痛有一定作用,常用25%葡萄糖水18ml加入2%普鲁卡因2ml进行局部注射,每3天1次,每2~3次为一疗程。也可用2%普鲁卡因6ml加强的松龙25毫升进行局部封闭,每周2次,每3~5次为一疗程。肌注胎盘组织液,可治疗坐骨神经盆腔出口处的组织粘连,每日一次,每次2ml,30 次为1疗程。
(2)手法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缓解病人的痛苦。采用手法治疗时,首先要选准部位。患者可取俯卧位,双下肢后伸,使腰臀部肌肉放松,术者自髂后上棘到股骨大粗隆做一连线,连线中点直下2cm处即为坐骨神经出梨状肌下孔之部位,其两侧即为梨状肌。手法治疗围绕此部位进行,常用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按摩揉推法:术者双手交叉用力揉按臀部痛点,患者可有发热舒适感。
弹拔点拔法:术者双手拇指相叠压,在钝厚或变硬的梨状肌部位用力深压并来回拔动,应注意的是,弹拔方向应与梨状肌纤维方向垂直。弹拔 10~20次左右,若拇指力量不够,不能深达梨状肌,术者可用肘尖替代进行治疗。
按压法:医者双手交叉按压痛点1分钟左右。
以上手法可循序进行。按压后,术者双手握住患者踝部,微用力做连续小幅度的上下牵抖10~20次左右而结束。手法治疗不需每天都做,每周2次即可,连续治疗2~3周。应该提醒患者的是,应去正规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治疗,以确保安全有效,不宜去非法行医的个体按摩处求医。手法治疗对于接受过正规学习和训练的操作者而言是安全有效的,但如果是没有学习过解剖知识的个体按摩人员,难免粗野蛮干,仍有一定的危险性。
手术治疗:主要是行梨状肌松解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