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精选问答38题
中国名医刘会芳的作品
咨询电话:13700373688 0317-2126790
[河北省沧州市五七医疗中心]
1、病毒性肝炎分哪些型?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损害肝脏为主的嗜肝病毒感染性疾病。它们的血清分型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病毒性肝炎,另有TTV病毒[输血后相关病毒].其中丁型肝炎病毒是缺陷病毒,它自身不会引起疾病,必需和乙型肝炎病毒在一起的时候才可以感染人,如果没有乙型肝炎病毒先感染,或同时感染丁型肝炎病毒是不会感染人的。
2、各型病毒性肝炎是如何传播的?
⑴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是通过肠胃道传播的,人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或戊型肝炎病毒后,病毒进入肝脏破坏肝细胞,病毒通过微胆管,胆道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一名甲、戊型肝炎病人平均可排毒4个星期,粪便中的病毒进入饮用水源或污染蔬菜、食物,健康人饮用了该粪便污染的水,食用了污染的蔬菜水果、河、海里的贝类、可引起甲、戊肝炎的大爆发流行,病人粪便污染了的日用工具,又间接通过手及日常用具在生活中传播给其他人,可以造成接触性小规模流行,甲型肝炎的病死率不高,多在儿童及青少年中流行,黄疸型较多,病程约3-4个月,休息后,自愈,不发展成慢性肝炎。戊型和庚型肝炎发病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病死率比甲型肝炎高。黄疸型多,孕妇怀孕的最后三个月,如果患戊肝,病死率可高达20%,该病在中国各地都有流行,除1986-1988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南部发生11万人特大爆发流行外,全国各地大多因食物引起的分散性小的流行。有迹象表明戊型肝炎很可能是人畜共患疾病。预防戊肝的疫苗正在研究中,初步看来,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尚须进一步的验证。
⑵ 乙、丙型肝炎主要是血传的,其次是人体的某些体液传播的。
A )输血,血制品;输入未经正规检测的血液及非正规生产的血浆、血球、球蛋白、白蛋白、凝血因子等,是可以引起输血,输血制品后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的,
B)不洁的介入性医疗器械的刺伤,如注射器针头,不消毒连续多人使用,农村地区常发生。采血针、针灸针不消毒连续使用,内窥镜如结肠镜不消毒连续多人使用,都可以使多人的血液通过新的创口进行交换造成新的传播,新的感染。
C)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围产期传播:这个传播和血有直接关系,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尤其是e抗原阳性的孕妇,在分娩的过程中很容易把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婴儿。
什么叫围产期呢?怀孕满7个月到分娩后3个星期这期间就叫围产期,这时期孕产妇的乙肝病毒感染了胎儿或新生婴儿,叫围产期传播。围产期传播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在HBSAg, HBeAg双阳性的孕产妇,围产期传播率为80-90%。但因为双阳性孕产妇在表面抗原阳性母亲中所占比例只有30%,按我国每100名孕妇中平均有8个表面抗原阳性产妇,8×0.3=2.4(2.4个双阳性的产妇)。按双阳性产妇围产期传播率为90%计算,2.4×0.9=2.16也就是说围产期母婴传播率大约为2.16个/100名产妇,这2.16人中,包括宫内传播,乙型肝炎的最长潜伏期是6个月,所以围产期传播的计算按新生儿满7月龄的HBsAg阳性率为宜,围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一部分,7月龄以后婴儿的HBsAg应为生活中的母婴传播不可混为一谈,丙型肝炎围产期传播不严重。
D)性传播包括男、男,男、女性行为。男性行为最为恶劣,表面抗原携带者的精液中有乙肝病毒,阴道分泌物中有乙肝病毒,性交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生殖粘膜破损病毒乘机进入造成感染,肛膜薄不是性交的正常管道,极易受伤。极易受感染,应提倡使用避孕套。这种传播属于体液加血液.
E)静脉吸毒者,常常一只注射器大家轮流注射,血液交换,最容易感染乙、丙型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传播在静脉吸毒者中最为严重。
F)生活中的某些危险因素,也和血液交换有关,如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刷,共用毛巾,纹身、纹眉、穿耳、洞鼻、环耳廓等,因刀具的不洁造成相互传播,但蚊虫的叮咬不能造成传播,因为有人已做过研究,蚊体内无乙肝病毒繁殖,蚊叮人无胃内容物吐出,蚊繁殖季节与非蚊繁殖季节与乙肝病毒带率的高低无关连。
此外握手、接吻、共餐、共同工作,共餐共宿舍,大量流行病学工作证明无传染危险。大学新生入学普种乙肝疫苗更可保证无传播危险。总之密切接触有传染的可能,而日常生活接触无传染性.
3)丁型肝炎的预防
丁型肝炎的预防:丁型肝炎病毒是一个缺陷病毒,它自身不会独立繁殖,必需借助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才可以在肝脏内繁殖或者复制,造成肝损伤,我国是丁型肝炎病毒的极低流行区,在慢性乙肝患者中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中丁型肝炎抗体阳性率只有1.16%,只要把预防乙型肝炎的工作做好,无需考虑预防丁型肝炎,预防乙型肝炎就可以预防丁型肝炎。
3、哪型肝炎对人类危害最大?
乙型肝炎危害最大
1)我国大约有7.5亿人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其中大约有1.2亿人血中长期带有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携带者),人群中大约有2000万人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以乙型肝炎是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人民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2)丙型肝炎我国也是高发区之一,全国有4仟万人被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中约50%是丙肝病毒携带者,也就是说是慢性丙肝病人,其中的一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我国肝癌死亡率尚无明确的病因统计,但肝细胞癌病人中90%以上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5-30%为丙肝抗体阳性,足见肝细胞癌与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密切。慢性乙肝患者虽有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但很难根治,停药后常复发,新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以及新的免疫治疗方法虽有推出,但仍不够理想,所以我们必需加强预防意识,吸收预防知识,接受乙肝疫苗免疫,保护自身不受乙肝病毒感染,为上上策。
4、为什么新生儿一定要普种乙型肝炎疫苗?
新生儿是一个刚刚加入人群的新群体,这个群体正在发育,自身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弱。对能够致病的细菌、微生物的抵抗力极弱,全靠在母体里得到的一点抗体进行抵抗,出生后,对外界致病微生物的感染,自身没有主动抵抗能力,很容易得病,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例,如果新生儿期被感染,感染后几乎100%成为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所以新生儿期打乙肝疫苗绝不是仅仅为了预防8%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母亲在围产期的母婴传播,而是为了新一代孩子一生中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危害。母亲们一定要明白这一点,要明白政府的苦心、爱心。这就是为什么所有新生儿要进行乙肝疫苗免疫的道理了。现在人们把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的注意力都放在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的母婴传播上,这不是错的,但很片面。必需以全体新生儿为目标,打满三针为目标才是正确的,这叫做全程免疫。
5、新生儿免疫的真实意义在哪里?
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绝不是仅限于阻断母婴围产期传播,这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在人群中只占8%,92%的孩子出生于健康母亲,孩子们感染乙肝病毒的比重,生活中的危险因素大于母婴传播因素,如医源性传播,婴儿到一周岁时,从母体中获得的抗体开始耗去,开始患病入医院治疗的机会增加,频率增加很快,血源性传播的机会增加。我国1980、1992两次全国肝炎流行病学调查都证明我国人群表面抗原携带率,通常在2-4岁儿童达到人群高峰,在肝炎攻关“计划乙肝流行病学因素调查”中,证明75%HBsAg阳转者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管理好注射器和采血针就可以使1-2岁儿童HBsAg下降60%,新生儿免疫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及时全程免疫,如果及时全程免疫率能达到90%以上,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肯定会下降至0.5%以下,用不着加大疫苗剂量5ug/0.5ml X 3针足够,关键是全体新生婴儿要及时全程免疫。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用乙肝疫苗免疫有用吗?
没有用,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用当前使用的乙肝疫苗不会产生免疫应答。
7、家中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其他家庭成员怎么办?
其他家庭成员最好的办法是到医院用胶体金纸条法查一下血中的表面抗原,如果表面抗原阴性,最好打10微克乙肝重组疫苗三针(0,1,6月),打完后查抗-HBs,如抗-HBs阴性,可补打一针,仍阴性用40微克补打一针或二针,家中其他成员不要与携带者或乙肝病人共用毛巾、脸盆、脚盆、牙刷、剃须刀等,夫妻生活用避孕工具。生育问题可咨询相关医生,一般而言可以在我的指导下怀孕[专家电话0317-2126790 15333177328 13785761502 13700373688..]
8、如何阻断围产期母婴围产期传播?
HBSAg,HBeAg双阳性产妇在怀孕的后三个月(7-9个月)大约有5%可发生宫内传播,即在胎儿
【续集8题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