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在幼儿时期不常见,青年期发病者较多,近年来由于内窥镜在临床广泛应用,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小儿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新生儿和年长儿多见。胃溃疡常发生于小婴儿,多为应激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年长儿。小儿时期平均发病率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约多3~5倍。男孩较女孩为多,据一般统计约为2:1。据报道成人病例的21%~50%开始于儿童期。1.6%开始于4岁以前。
1.腹痛(abdominal pain)
腹痛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主要由消化系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以及其他脏器病变引起。除消化性溃疡以外,以下疾病也往往引起腹痛;如反流性食管炎,可出现胸骨后痛。急、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炎的症状与溃疡病很相似,小肠和大肠的急慢性炎症及功能性动力紊乱。肝、胆,胰腺和泌尿生殖系统的急、慢性炎症,以及呼吸系统感染出现腹腔淋巴结炎时,也都出现腹痛症状。临床上只要进行认真检查,全面考虑,再结合各自不同器官的疼痛特点及伴随症状是可以做出判断的。
2.呕血(hematemesis)
呕血是消化道疾病中比较严重的症状,所以判断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是很重要的。呕血的部位除来自消化性溃疡外,还见于食管的溃疡、食管静脉曲张、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胆道出血、急性胰腺炎并发胃黏膜损伤时,以及全身性疾病,例如血液病、过敏性紫癜、新生儿出血症等。此外,还应注意来自非消化道的假性呕血,例如,鼻、咽部出血及咯血,咽下后又吐出来,很类似消化道出血,但认真检查可以鉴别。出血量的多少大致可以估计,例如,呕出的血液为咖啡色,表明出血量较少。如呕出暗红色血液,示出血量较大。出血量达全身血容量的20%时,可出现失血性休克。婴儿消化道出血超过3~10ml,成人超过50~100ml时,大便可呈红色或黑色柏油样便。检查胃液的血性物质和大便隐血,可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
3.便血(hematochezia)
便血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便血量的多少差别很大,小量出血肉眼难以辨认,只能查大便隐血来确定,而大量出血可以引起严重的后果。出血部位往往与血便颜色有关,回盲瓣以上部位的出血多为黑色柏油样便;结肠出血多为暗红色;直肠或肛门部出血多为鲜红色。引起出血的疾病有多种,依靠详细的病史,实验室检查,结合影像学,特别是内镜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一般都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1.原发性消化性溃疡 小儿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各种各样,不同的年龄症状差异较大。
(1)新生儿期:以突发性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为主要特征,常急性起病,以呕血、便血、腹胀及腹膜炎表现为主,易被误诊,此期多为急性应激性溃疡,死亡率较高。出生后24~48h发病最多。
(2)婴幼儿期:此期患儿以急性起病多见,烦躁不安,食欲差,突然呕血、黑便,前期可能有食欲减退、反复呕吐和腹痛,生长发育迟缓等。
(3)学龄前期:原发性溃疡逐渐增多,此期腹痛症状明显,多位于脐周。呈间歇性发作,与饮食关系不明确,恶心、呕吐、反酸、贫血与上消化道出血也较常见。
(4)学龄期: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随着年龄递增,临床表现与成人接近,症状以上腹痛、脐周腹痛为主,有时有夜间痛,或泛酸、嗳气或慢性贫血,少数人表现无痛性黑便、昏厥,甚至休克。
2.继发性消化性溃疡 继发性消化性溃疡多与应激因素或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关,小儿常见的应激因素有严重全身性感染、休克、败血症、手术,外伤等。严重烧伤引起的溃疡称curling溃疡,颅脑外科引起的称cushing溃疡。应激因素引起溃疡的机制尚不明,推测可能与胃黏膜下小血管收缩造成表层黏膜缺血有关,部分是由于胃黏膜屏障破坏引起H 反渗。其次是胃酸分泌异常,也还可能与前列腺素有关。一般说来,继发性溃疡病情较重,有学者报道54例小儿继发性溃疡,其中伴有出血者占55.5%(30/54),穿孔者占14.8%(8/54),休克占11.1%(6/54),疼痛或呕吐占9%(5/54),属于临终前溃疡占62.9%(34/54)。继发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是,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至出现出血、穿孔或休克时才被发现,所以死亡率高达10%~77%。
因小儿消化性溃疡症状不典型,所以,对临床凡有原因不明的反复发作性腹痛,长期呕吐、黑便、呕血、慢性贫血或在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基础上出现胃肠道症状时,都应考虑有消化性溃疡可能,需作进一步检查。
1.幽门螺杆菌的检测 主要分为两方面:
(1)侵入性方法:通过胃镜取胃黏膜活体组织做Hp培养,快速尿素酶测定,细菌染色检查。
(2)非侵入性方法:测定血清中Hp-IgG作为Hp的筛查指标及尿素呼气试验,呼气试验阳性提示有活动性Hp感染,但13C-呼气试验需一定设备,价格昂贵,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14C-呼气试验,费用较低,但因是放射性核素,故不宜在儿童中使用。
2.胃酸分泌试验 在小儿很难进行胃酸分泌试验,且该试验对大多数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意义不大,故罕有临床应用。但对于顽固性溃疡可以测定其胃酸分泌功能,如持续升高,应注意是否有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3.大便潜血试验 是一项既简便又很有意义的检查,对判断小量出血或出血的活动状况有实用价值。
4.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诊断消化性溃疡最重要的手段,溃疡在内镜下所见为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少数为线形,边界清楚,中央披有灰白色苔状物,周边黏膜轻微隆起或在同一平面,根据病程的不同,溃疡分为3个周期:活动期、愈合期、瘢痕期。
5.X线钡餐检查 因为X线能透过胃壁,但不能透过钡剂,所以患儿吃下钡剂后,在荧光屏上就能看到胃和十二指肠的轮廓。如果在胃或十二指肠壁上发现龛影,就能确定溃疡病的诊断,这叫直接征象。所谓龛影,就是钡剂在溃疡处的充盈影,即在透视下,在胃与十二指肠壁上出现的突出阴影。由于小儿溃疡灶既浅又小,十二指肠溃疡灶多在球部后壁上,这位置不易观察,所以,典型的溃疡龛影不容易发现。多数溃疡患儿只能通过间接征象来推断,如十二指肠球部痉挛易激惹,即当钡剂通过球部时速度过快;幽门痉挛呈局限性压痛。钡餐透视,十二指肠溃疡检出率约75%,胃溃疡检查率不足40%,所以钡餐透视检查阴性不能说患儿没有溃疡病的可能。由于钡剂不吸收,对身体无损害,操作方法又简便,患儿容易接受,所以到目前为止,钡餐透视仍是儿科确诊溃疡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6.纤维胃镜检查 此检查可同时做HP感染的检测和胃液分析。由于超小口径胃镜已用于临床,小儿咽反射较弱,胃镜较易通过咽部,成功率较高,不会发生意外,所以年长儿容易接受这种检查方法。通过胃镜,能直接观察溃疡灶的位置、数目、形态和病灶边缘的改变,所以溃疡病的检出率可高达90%~95%,而且可以做病灶活检和螺旋杆菌检查,不会发生误疹。
7.胃电图检查 和作心电图、脑电图一样,利用电极将胃电活动通过胃电图仪记录下来,所以患儿无痛苦,各年龄组患儿均能接受。胃电图与胃镜检查进行对照,符合率为53%~60%,此项检查只能做溃疡病筛检,不能确定诊断。
预防的具体措施有:
1、定时定量进餐:三餐均应为营养平衡的膳食。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咀嚼时唾液大量分泌也有中和胃酸的所用。不偏食,不让孩子边吃边玩,或边吃饭边看书和电视等。
2、防止饥饱无度,碰上喜欢的食品就吃得过饱,不和口味的饭菜就不吃或吃得很少,使胃肠道的负担时轻时重。
3、不要片面强调高营养,要做到科学的饮食搭配,多食高蛋白低脂肪和易消化的食物。
4、不要长期吃刺激性大的食物,不过量吃冷饮,如冰淇淋等。
5、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小孩的学习和生活,不要让孩子过度疲劳,精神紧张。
6、对有出血症状消化性溃疡患儿,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变换饮食,由禁食、流质、半流质逐渐过度到普食。具体有:
1)冷流质饮食促使局部血管收缩,有利于止血,在临床上,如吐血不止或休克的患儿可禁食外,其他均可采用多次少量冷流质饮食。如冷牛奶、凉藕粉、凉稀糊等。
2)少量开始给起,避免胃的饥饿性收缩。
3)止血2天后,改用半流质饮食。
7、对慢性溃疡的饮食以糙米为好,避免食用胃酸分泌过多的食品,如咖啡、红薯等。避免食用精细的食品如精白谷物,特制精白面粉等。动物性食品以白肉、鱼为主。蛋白质应多从大豆以及豆制品中摄取。鼓励患儿使用黄绿色蔬菜。
8、溃疡病的活动期患儿可按流质或少渣的半流质安排饮食,待病情好转后改为普食。一般不要求少食者多餐,因为进食可中和胃酸,另方面刺激胃,使胃酸分泌增多。细嚼慢咽,唾液大量分泌可中和胃酸的作用,又可避免粗糙食物对溃疡面的刺激。
总之,对消化性溃疡患儿要强调饮食“个体化”,按各小孩的习惯和耐受程度给予其喜欢的食品,且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餐也很重要。
1、出血:当溃疡破坏了胃壁或十二指肠壁的血管时可引起出血。出血量少时,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当溃疡破坏大血管时,会造成大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由于胃酸的作用,呕出的血量多,立即呕出可呈鲜红色,继而排出柏油样便,严重可导致出血性休克。
2、贫血:溃疡病患儿长期饮食不好,吸收又不好,再加上溃疡的炎症消耗,急性或慢性失血引起贫血,多属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又称缺铁性贫血。这些小儿体质虚弱,易并发各种感染。
3、穿孔:溃疡严重可穿透胃壁或十二指肠而发生溃疡穿孔。胃或十二指肠内的物质如胃酸、食物、细菌、空气等流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这种小儿表现极度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剧烈腹痛,甚至发生休克。
4、幽门梗阻:多见于年长的患儿,当胃的溃疡发生再靠近胃的幽门时,炎症反应的刺激,括约肌发生痉挛,或溃疡周围炎性水肿,妨碍食物通过幽门,可发生暂时性幽门梗阻;如溃疡反复发作和愈合,久而久之形成疤痕,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引起持续性幽门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