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
提问咨询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应用中心
登录
|
注册
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
*
疾病名称:
疾病别名:
疾病部位:
--请选择--
背部
腹部
颈部
皮肤
全身
生殖部位
四肢
头部
臀部
胸部
腰部
男性股沟
女性盆骨
上肢
下肢
鼻
耳
口
头
眼
牙
眉
毛发
盆腔
其他
男性胸部
女性胸部
添加部位
科室分类:
--请选择--
内科
外科
儿科
传染病科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肿瘤科
骨科
康复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介入医学科
其他科室
营养科
五官科
医技科
医学影像学
--请选择--
传染科
肝病科
艾滋病科
传染危重室
--请选择--
--请选择--
内科
外科
儿科
传染病科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肿瘤科
骨科
康复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介入医学科
其他科室
营养科
五官科
医技科
医学影像学
--请选择--
传染科
肝病科
艾滋病科
传染危重室
--请选择--
*
疾病内容: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与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与肝、肾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
疾病鉴别:
(一)发热应与其他急性发热性疾病鉴别的有:伤寒、流感、上感、疟疾、急性血吸虫病、恙虫病、肺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除依靠临床特点外,流行病学病史,蛋白尿以及氮质血症的出现,往往对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二)黄疸应与黄疸型肝炎鉴别,肝炎是以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为显着,无眼结合膜充血和腓肠肌压痛,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肝功能ALT,AST明显异常,CPK不增高,流行病学史和血清学试验可资鉴别。 (三)肾炎有肾脏损害而无黄疸的钩体病患者需与肾炎相鉴别,钩体病具有急性传染性热性发病过程,有结合膜充血,肌痛明显,血压多正常,无浮肿。 (四)肌痛应与急性风湿热相鉴别,急性风湿热的疼痛多分游走性的关节疼痛,而钩体病的肌痛以腓肠肌为基。 (五)出血或咯血出血可与上消化道出血,血尿,白血病,血小板减少及再生不良性贫血等疾病鉴别,可通过周围血象及骨髓检查,GI检查等手段与出血性疾病相鉴别,咯血应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肿瘤等疾病鉴别,通过肺部X线摄片或CT等检查加以区分。 (六)脑膜脑炎脑膜脑炎型钩体病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都在夏秋季流行,都无疫水接触史,亦无全身酸痛,腓肠肌压痛,结膜充血及淋巴结肿大等,乙型脑炎病情凶险,抽搐,昏迷等脑部症状比钩体病明显,尿常规,肝功能多正常。
疾病原因:
致病性钩体为本病的病原。钩体呈细长丝状,圆柱形,螺旋盘绕细致,有12~18个螺旋,规则而紧密,状如未拉开弹簧表带样。钩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使菌体呈C或S字形。菌体长度不等,一般为4~20μm,平均6~10μm,直径平均为0.1~0.2μm。钩体运动活泼,沿长轴旋转运动,菌体中央部分较僵直,两端柔软,有较强的穿透力。
常见症状:
潜伏期2~20天。因受染者免疫水平的差别以及受染菌株的不同,可直接影响其临床表现。 1.早期(钩体血症期) 多在起病后3天内,本期突出的表现是: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本期还可同时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纳呆,腹泻;呼吸系统症状如咽痛,咳嗽,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部分患者可有肝、脾肿大,出血倾向。极少数患者有中毒精神症状。 2.中期(器官损伤期) 在起病后3~14日,此期患者经过了早期的感染中毒败血症之后,出现器官损伤表现,如咯血、肺弥漫性出血、黄疸、皮肤黏膜广泛出血、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和肾功能不全、脑膜脑炎等。 此期的临床表现是划分以下各型的主要依据。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脑膜脑炎型。 3.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退,但也有少数患者退热后经几日到3个月左右,再次发热,出现症状,称后发症。表现为后发热、眼后发症、神经系统后发症、胫前热等症状。
需做检查:
1.常规检查与血液生化检查 无黄疸病例的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黄疸病例的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尿常规检查中70%的患者有轻度蛋白尿、白细胞、红细胞或管型出现。黄疸病例有胆红素增高。一般在病期第1~2周内持续上升,第3周逐渐下降,可持续到一个月以后,血清转氨酶可以升高,但增高的幅度与病情的轻重并不平行,不能以转氨酶增高的幅度作为肝脏受损的直接指标。50%的病例有肌酸磷酸激酶(CPK)增高(平均值是正常值的5倍)。 2.特异性检测 有病原体分离和血清学试验两种方法。均是用已知钩体抗原检测血中出现的相应抗体,不能做到早期诊断。近年来开展了乳胶凝集抑制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与间接荧光抗体染色试验等可以测出血中早期存在的钩体,已取得了早期诊断的初步成果。
疾病预防:
因时因地制宜开展群众性综合性预防措施,以环境改善与预防注射为主,是控制钩体病暴发流行,减少发病的关键。 1.消灭和管理传染源 ①消灭传染源:大搞灭鼠防病,灭鼠保粮群众运动,鼠类是钩体病的主要贮存宿主,有的地区鼠的带菌率高达48.7%,因此必须因地制宜,采取药物,器械,生态(挖洞,灌洞,填洞)等防鼠措施以控制鼠类数量及密度。 ②管理传染源:结合“两管”(管水,管粪),“五改”(改良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开展圈猪积肥,不让畜尿粪直接流入附近的阴沟,池塘,河流,稻田,防止雨水冲刷,不用新鲜猪厩肥,在堆肥发酵后使用,加强猪钩体病的预防治疗和外来猪的检疫工作,有条件地区可用兽用钩体菌苗,于每年4~5月时给猪特别是幼畜作预防注射。 2.切断传播途径,消除传染因素 荒塘,水洼,山区的烂泥田,冷水田是鼠类经常活动场所,也常是钩体病的主要疫源地,应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上述自然疫源地。 关于疫水处理问题,有条件的地区,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在收割稻田前1周将田水放干,再开镰收割,结合农时和水质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施放各种化肥,农药,有的地区每季每亩施放石灰氮15kg,施放时间是在每年插秧前7~10天效果较好,近年钩体病流行情况有明显减少趋势,与广泛使用化肥,改变了钩体体外生存的环境条件,可能有一定关系,儿童在本病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不要在池沼,水沟中捕鱼,游泳,嬉戏,在本病流行的矿坑,下水道劳动的工人与养猪场,屠宰场工人,宜穿橡皮靴,戴橡皮手套,以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袭。 3.药物预防 国内外初步经验,在钩体病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对易感人群口服多西环素0.2g/周,效果较好,且简便易行,特别在未接种菌苗地预防区作为暴发流行时的应急预防措施。 4.增强人体抵抗力,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地区主要流行菌型制备苯酚灭活的钩体菌苗,目前国内多采用不含血清或其他蛋白质的化学全综合培养基或不加兔血清而代之以少量清蛋白,乳酪或人胎盘组织液的半综合培养基,菌苗有3价(例如黄疸出血型,秋季型,其他地方株型),5价(黄疸出血型,犬型,感冒伤寒型,波摩那型,秋季型或澳洲型)两大类,3价菌苗多为普通菌苗(约含菌2亿/ml),亦可制成浓缩菌苗(约含菌6亿/ml),5价菌苗亦可制成普通与浓缩两种,人体可产生对同型钩体的免疫力,维持约1年。 (1)接种对象:在重点流行区,除有禁忌证者外,都应进行注射,在一般流行区,主要是下水田或潮湿地区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参加收割,插秧,防洪排涝,开垦荒地的人员,农忙时参加支农的干部和职工,常年接触家畜的饲养员,屠宰人员,下水道及矿井工人等,以及农村儿童应予接种。 (2)接种时间:钩体病流行季节前1个月完成,一般是4月底或5月初。 (3)接种剂量:第1次皮下注射1ml,第2次,间隔7~10天皮下注射2ml,儿童按成人量减半,但必须注射2次,以后仍每年注射2次,剂量同上。
并发症:
并发症有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肾衰竭。
修改原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
粤ICP备2023094852号
营业执照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