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服大量、医疗用量过大或长期应用铋剂均可引起中毒。小儿铋中毒(bismuthpoisoning)大多由于医治腹泻时应用多量次硝酸铋所引起。由于肠道细菌作用,次硝酸铋可以氧化为亚硝酸盐,故可出现铋和亚硝酸盐双重中毒症状。小儿口服次硝酸铋的致死量约为3~5g。静脉或肌注可溶性铋盐过量可以导致急性中毒。不溶性铋盐(如次碳酸铋等)常为治疗胃肠道疾病的内服药物或外用制剂,虽然被吸收量很少,但若大量或长期应用亦可导致铋中毒。哺乳期妇女由于乳头破裂而多次涂拭鱼肝油铋剂,婴儿可因吮入多量引起中毒。
次硝酸铋、次没食子酸铋或复方铅酸铋(胃必治,每片含铝酸铋200mg)等无机铋盐如过量服用,可因血中铋浓度升高而 中毒 ,引起脑病。铋在自然界中以游离金属和矿物的形式存在,用于消防装置、自动喷水器、锅炉的安全塞,一旦发生火灾时,一些水管的活塞会“自动”熔化,喷出水来造成中毒
急性中毒主要由于经口进入,病儿可有恶心、呕吐、流涎,舌及咽喉部疼痛,腹痛、腹泻,粪便黑色,并带有血液,还有皮肤、粘膜出血,头痛,痉挛等。由于肝、肾损害,可致肝大、黄疸,尿内出现蛋白及管型,甚至发生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应用大量次硝酸铋,可同时出现亚硝酸盐中毒的症状,如头昏、面红、脉速、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以及由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引起的紫绀;重症由于心、血管麻痹,可以发生血压降低、休克等。因次没食子酸铋、碳酸铋、硅酸铋等中毒所引起的脑病,其前驱症状有头痛、失眠、精神异常;稍后,可突然发生明显的脑病症状,如精神错乱、肌肉强直、运动失调、构音障碍、幻觉、惊厥等。对铋盐过敏者,肌注后可出现发热、皮疹、急性溶血,偶见剥脱性皮炎。长期应用铋剂可致多发性神经炎、口炎、齿龈肿胀,口腔粘膜的色素沉着及牙龈上发生黑线。患者长骨端的X线片可见白色带,与铅中毒病例所见相仿。
检测血清、腹透液和尿铋浓度变化。
1、血液测定:可采用简易测定方法,如(1)加减法:取患者血液1—2滴,用蒸馏水3—4ml稀释后,加10%氢氧化纳溶液1—2滴、混匀,血液中COH增多时,加碱后血液仍保持淡红色不变,正常血液则呈绿色,本试验在浓度高达50%时才呈阳性反应。(2)分光镜检查法:取血数滴,加入蒸馏水10ml,用分光镜检查可见特殊的吸收带。 2、脑电图检查:可见弥漫性低波幅慢波,与缺氧性脑病进展相平行。 3、头部CT检查:铋中毒时可见脑部有病理性密度减低区。 4、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吸入较高铋的接触史,急性发生的中枢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结合血液COHb及时测定的结果,按照中国诊断标准(GB8781-88),可作出铋中毒诊断,职业性铋中毒多为意外事故,接触史比较明确,疑有生活性中毒者,应询问发病时的环境情况,如炉火烟囱有无通风不良或外漏现象及同室其他人有无同样症状。
黄疸为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2.4%~15%,多见于病程第2~3周。少量出血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头痛、脉搏增快,大量出血时热度骤降,脉搏细速,体温与脉搏曲线呈交叉现象,并有头晕、面色苍白、烦躁、出冷汗及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有腹泻者并发的出血机会较多,病程中随意起床活动,饮食中含固体及纤维渣滓较多,过量饮食,排便时用力过度以及治疗性灌肠等均易诱发肠出血。
口服铋制剂治疗胃肠疾病时,可致便秘并使粪便呈灰色或黑色。肌注铋剂可发生急性中毒或肾衰,而且常是可逆的。慢性中毒可出现口炎、齿龈有蓝线、皮疹、畏食、体重减轻、腹泻及黄疸。局部用铋在儿童可发生皮肤溃疡,而周身性中毒则见有铋沉着在骨骼上,在儿童可干扰膜性软骨骨化,而在成年人可伴有单侧或双侧肱骨头骨关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