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肿瘤多为实性肿物,而恶性肿瘤约占实性肿物的60%,以恶性淋巴瘤最多见,其他的有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神经纤维肉瘤等。恶性肿瘤除腹痛及腹部包块外,尚有消瘦、贫血及肠梗阻等症状。
1.慢性细菌性痢疾 一般有急性痢疾病史,多次新鲜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抗菌治疗有效。
2.结肠血吸虫病 有疫水接触史,常有肝脾肿大,慢性期直肠可有肉芽肿样增生,可有恶变倾向。粪便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孵化毛蚴阳性,直肠镜检查在急性期可见黏膜黄褐色颗粒,活检黏膜压片或组织学病理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
3.结肠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结肠克罗恩病有腹痛、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腹部压痛、腹部包块等表现,瘘管形成是其特征,这些症状、体征与憩室炎相似。内镜和X线检查可发现铺路石样改变的黏膜,较深的溃疡,病灶呈“跳跃”样分布有助于鉴别。内镜下黏膜活检如发现非干酪性肉芽肿则有诊断价值。
4.溃疡性结肠炎 可表现为发热、腹痛、血便,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结肠镜下可见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充血、水肿。随病情发展,可出现糜烂、溃疡、假性息肉,溃疡之间残存黏膜萎缩,晚期有肠腔变窄,结肠袋消失等表现。病检可见杯状细胞减少及隐窝脓肿等改变。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是少见病,可能有7种来源:淋巴组织、纤维组织、脂肪组织、神经组织、平滑肌、血管组织和胚胎残余。
1.腹块
是最早也是最常见的症状,肿块可为囊性,也可为实质性,若其质较硬,表面不光滑呈结节状并有压痛,常提示为恶性肿瘤。
2.腹痛
多为胀痛不适。若肿瘤出血或自发性破裂可引起急性腹膜炎而致剧痛。
3.发热
多见于恶性肿瘤。许多淋巴肉瘤患者的首发症状为不明原因的发热。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肉瘤,可有不规则发热或低热。
4.便血
恶性肿瘤已侵犯肠管引起肠道内出血。
5.其他
如食欲不振、消瘦、贫血、乏力等一些恶性肿瘤全身反应的表现。
另外,肿瘤还可压迫膀胱输尿管而致肾盂积水,表现为腰酸、胀痛不适或尿频,压迫下腔静脉或髂静脉致腹水等。少数原发性肠系膜恶性肿瘤以转移灶的表现为其首发症状,如转移到肺则有胸闷、胸痛;转移到脑则有头痛、头晕等。体检时应注意包块的位置、质地、结节及活动度,有报道,将包块的横向活动性作为肠系膜肿瘤的一大特点。
肠系膜肿瘤有一部分表现为急腹症症状和体征,有人主张将肠系膜肿瘤分为潜在型、腹块型和急腹症型。
1.X线钡餐检查
可显示肠管受压移位等表现,如有钙化可能是畸胎瘤,钡剂灌肠造影可区分肠内肠外,可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密度以及肠管侵犯程度。有时肠系膜恶性肿瘤侵入肠壁时,可出现肠壁僵硬、黏膜皱襞增粗或中断、钡剂通过缓慢等现象。
2.B超检查
囊实性肠系膜囊肿见液性暗区,边界回声清晰,并有明显包膜回声及后方增强效应,良性肿瘤包膜清晰完整,内部呈现均匀稀少的低回声区,有时或部分为无声区,如脂肪瘤、纤维瘤和神经鞘瘤等。恶性肿瘤包膜回声区或有或无,内部回声强弱不一,分布不均,并有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
3.CT检查
可直接了解肿块的大小、质地、边界和毗邻关系可清楚的显示周围组织器官是否被侵犯,特别是肠管与肿块的关系对术前诊断十分有益,并可用来随访评价治疗效果及了解是否复发。
4.腹腔镜检查
既可确定肿块的位置,又可取活检作病理学检查,确定肿瘤的性质。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1.肿瘤出血或自发性破裂可引起急性腹膜炎而引起剧痛。
2.恶性肿瘤已侵犯肠管引起肠道内出血而便血。
3.肿瘤压迫下腔静脉或髂静脉致腹水、腹壁静脉曲张、下肢水肿。
4.肿瘤压迫引起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异常,胃肠道不同部位的闭锁或梗阻, 肝脏异常回声,钙化灶占位等, 胆囊大小形态异常、结石、胆道囊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