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系由于胆囊切除术后所出现的与胆系病变有关的临床症候群。也称胆囊摘除后遗症、再发性胆道综合征。一般认为胆囊切除后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病人可出现一过性症状,可很快消失,不到10%的病人可因症状持续而需要积极治疗。
本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术中对胆管的损伤
胆囊和肝外胆管有较大的解剖学变异,或术者经验不足,在术中损伤肝外胆管,导致术后的胆管狭窄,少数继发于术后的胆管周围感染而造成胆管的损害或闭塞性胆管炎。
2.Oddi括约肌狭窄和缩窄性Vater乳头炎术后
造成这些病理变化可能与合并胆总管结石,特别是泥沙样胆红素结石或局部的慢性炎症水肿有关。
3.术后胆盐代谢异常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Oddi括约肌紧张度和胆总管的压力,影响胆汁的排泄,对本病的发生可能起一定作用。
在胆囊切除术后数周或数月,出现有上腹部或右季肋部疼痛不适,常呈隐痛或钝痛,有压迫感,重者可因胆道感染向上扩散,出现寒战高热,黄疸。其性质不同于术前的胆绞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偶有胆管痉挛而呈绞痛发作。与进食,尤其高脂饮食有关。
由于寻找PCS的原因这一过程涉及到很多疾病的鉴别诊断,因此各种检查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可能的病因来进行,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实验室一般检查结果通常正常,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淀粉酶或转氨酶的升高多见于胆管树的病变。
特殊检查中包括各种胆管造影、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检查、CT扫描、内镜检查、胃肠钡餐甚至磁共振检查等。
1.生化检查 白细胞计数、血尿淀粉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对胆道梗阻的诊断很有帮助。
2.静脉胆道造影 肝内胆管显影差,肝外胆道亦欠清晰,且受肝功能影响颇大故诊断价值不大。
3.B型超声 可发现胆管扩张,胆石、胆道肿瘤、胰腺炎等。简单、迅速有一定诊断价值,但有局限性,不能显示胆系全貌及全部病征。
4.上消化道造影 诊断食管裂孔疝、溃疡病、十二指肠憩室等很有帮助。
5.肝胆CT扫描 诊断肝肿瘤、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石病、慢性胰腺炎等。
6.同位素99m锝-HDA肝胆扫描 观察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石病和肝脏病变、胆囊的功能等,方法简便、无损害、适用于黄疸患者。
7.内镜检查 包括食管镜、胃镜、十二指肠镜等。
ERCP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有确切的诊断价值,胡家友等报告181例ERCP、诊断胆道术后综合征的发现和经验。发现的疾病如下:能确定原因者169 例(93.4%),其中胆道结石159例(87.8%),胆道狭窄73例(40.3%),胆道扩张106例(58.6%),慢性复发性胆管炎90例 (49.7%)。原因不明者12例(6.6%)。ERCP的诊断成功率为83.3%,能直接准确清晰地显示胆系和病变全貌,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数量。
8.PTC 这种胆道直接造影方法适用于较重黄疸的鉴别和胆管病变的定位。
9.吗啡-新斯的明激发试验。其方法为:给患者肌肉注射吗啡10mg,新斯的明1mg,分别于注药前,注药后1小时、2小时和4小时抽血测血清淀粉酶和脂肪瘤。注药后上腹部疼痛、血清酶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为阳性。
多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可以预防并能得到早期治愈。
1.积极开展中西结合治疗胆系疾病,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尽可能减少急症胆道手术,选择好手术方式。
2.普及胆道影像诊断方法,充分了解胆道病理改变。胆道造影、胆道镜检查、胆压测定等有助于提高胆道手术的治疗效果。
3.我国肝内胆管病变较为罕见,手术难度较大,提高胆道手术技巧十分重要。各种胆道手术应消除病因、预防胆道狭窄、建立通畅引流,减少胆道术后综合征的发生机会。
1.肺部感染;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进食不佳,病痛折磨,导致免疫力低下,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其次,胆囊切除术时伴随疾病如溃疡病、慢性胰腺炎、慢性肝炎等病变,形成感染病灶。
2.黄疸;与术后胆管狭窄有关,以及残留结石和再发结石,胆汁引流不畅,导致黄疸发生。
3.胆瘘;是胆管损伤后或胆管结扎不牢形成,胆汁外渗,易发生胆汁性腹膜炎
4.术后腹腔内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