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房颤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导致病人残疾或病死率增加,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
1.房颤合并室早与室内差异性传导。临床较常见,应注意鉴别,指导治疗。
2.房颤伴快速宽大畸形QRS波 常见于房颤合并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等。其临床意义差异很大:
3.房颤并缓慢心室率 老年人常合并房室传导系统功能减退,因此易出现缓慢的心室率。
70%左右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其诊断标准主要依靠心电图,特别是24h动态心电图,对于主诉有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应注意心绞痛发作时有无房颤发生,若无此心律失常发生,则高度提示其基础疾病为冠心病,对新发生的房颤,应描记24h动态心电图,同时检查血清T3、T4、及血离子,并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内径、左室功能及有无心腔内血栓。有益于诊断其病因及指导治疗。
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仍是房颤的最常见原因,尤其多见于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其中,二尖瓣狭窄患者当中,心房纤颤为41%,主动脉瓣病变发生房颤的机会较小。患者发生房颤的平均年龄大约为37岁,以女性居多。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发生房颤的机理与左房扩大、心房压力升高及心房肌病变有关。心房扩大、压力升高及心房肌纤维化病变导致心房肌各部分的不应期很不均匀,从而诱发房颤的发生。
2.冠心病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冠心病已成为房颤的首要原因,老年人所占比例较高。但房颤并不是冠心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显示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者中,发生房颤者占0.6%~0.8%,急性心肌梗死者,房颤的发生率占10%~15%。
3.心肌病 各种类型的心肌病均可以发生房颤,发生率在10%~50%之间,成人多见,儿童也可发生。以原发性充血性心肌病为主,约占20%。
4.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在房颤原因中的比率为9.3%~22.6%。房颤的发生与高血压病所致肥厚心肌的心电生理异常、肥厚心肌缺血及肥厚心肌纤维化有关。由于心肌肥厚及纤维化、心室顺应性减退、心房压升高及左房增大,加上心肌缺血,从而诱发房性电生理紊乱,而导致房颤。
5.缩窄性心包炎 一般病人的发病率为22%~36%,高龄患者房颤发生率可达70%,心包积液也可伴发房颤。
6.肺心病 肺心病发生房颤有报道为4%~5%。常呈阵发性,其原因与肺内反复感染、长期缺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有关。
7.先天性心脏病 在先天性心脏病中,房颤主要见于房间隔缺损。
8.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967年Lown提出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概念,其中包括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及心动过缓-心动过速,这里的心动过速包括房颤。当窦性心动过缓时,心房的异位兴奋性便增强,而易于发生房颤。
9.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的主要并发症是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其次为房颤。房颤的发生率约占12%~18%。一般认为心室预激的房颤发生率与年龄有关,儿童患者很少发生,而高龄患者则房颤发生率较高。心室预激发生房颤的机制目前不甚明了,可能与预激引起的室上速发作,导致心房肌电生理不稳定,或室性期前收缩,经房室旁路逆传心房,恰遇心房易损期而导致的房颤有关。另外,旁路前传不应期短也易诱发房颤。
10.甲状腺功能亢进 房颤是甲亢的主要症状之一,甲亢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在15%~20%。老年人甲亢者可能存在心肌的器质性损害,易发生慢性房颤。
(1)有症状 房颤发作时,除基础心脏病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外,由于房颤使心房的收缩功能丧失,心室收缩变得不规律,室率增快病人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如合并冠心病,病人可出现心绞痛、眩晕晕厥,严重可出现心力衰竭及休克。如合并风心病二尖瓣狭窄者,常诱发急性肺水肿,伴有肺动脉高压者可发生咯血。
(2)无症状 某些慢速型及中速型房颤,病人可以无任何症状,尤其在老年人多见,常在体检或做心电图时发现
(3)不典型症状 见于慢速型或中速型房颤病人无心悸感,可有乏力疲劳、心前区不适或微痛感,需进一步做相关检查方可诊断。
2.体征
(2)房颤的三大体征 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
(3)栓塞征 房颤患者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房颤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比正常人群高5倍。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血液在心房流速减慢,甚至淤滞,有利于血栓的形成。血栓脱落则可致各种栓塞并发症其中二尖瓣狭窄者更易引起血栓形成据统计,二尖瓣狭窄并发房颤者,40%患者发生左房附壁血栓;而在二尖瓣狭窄伴窦性心律者仅2%有附壁血栓形成。
老年人电解质紊乱(血钾过低,血钙升高)可诱发房颤,血清T3,T4异常,也可发生房颤。
房颤在心电图上的基本特征是: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大小不一,振幅及间距不等的f波,频率在350~600次/min之间,而且QRS波不规则,节律绝对不齐,f波通常在Ⅱ,Ⅲ,aVF及V1导联比较清楚,其他导联常不清楚,其中正常P波消失而出现颤动是房颤的主要诊断条件,根据f波在V1导联上的大小可以分为:
①粗大型房颤,即f波大于1mm者,
②细小型房颤:f波小于1mm,粗大型房颤的频率偏低,而细小型房颤的频率较高。
老年人房颤与房扑绝大多数发生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低血钾、急性肺部感染或洋地黄中毒等,因此,应首先查清病因,积极进行病因治疗。一般在房颤或房扑发作前,先出现频繁房早,应予以积极治疗,以防发展为房颤或房扑。对于反复频繁发作者,可摸索适当抗心律失常药物以最小剂量予以长期维持,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