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炎症是在腺体或导管内发生钙化性团块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85%组偶有发生于颌下腺,其次是腮腺,偶见于上唇及唇颊部的小涎腺,舌下腺很少见。涎石常使唾液排出受阻,并继发感染,造成腺体急性或反复发作的炎症。
1 除具有一般炎症症状外,还有该腺体肿大,胀痛,饮食时加剧,导管口充血,肿胀,有脓液排出,严重者炎症扩散成蜂窝织炎。
2 慢性炎症也有腺体肿大,无急性炎症症状,颌下腺炎常可在口底颌舌沟触及结石。腮腺炎导管口排出粘稠性唾液或稀脓液。
3 腮腺、颌下腺x线造影摄片可见导管腊肠样破坏及腺泡呈雪花状或棉絮状破坏。
4 急性腮腺炎应与流行性腮腺炎,嚼肌区蜂窝织炎等相鉴别。
5 慢性腮腺炎有腺体肿大者,应与腮腺肥大相区别。
6 慢性腮腺炎、颌下腺炎有时可呈肿瘤样肿大,导管无明显改变及脓性分泌,此时应与肿瘤鉴别。涎腺造影可以提供参考,前者有导管及腺泡的增粗与破坏,后者常有占位 性病 变。临床无法完全鉴别者,有时在手术后才能确诊。
7 腮腺内淋巴结炎(亦称假性腮腺炎)可表现出腮腺区炎症症状,其鉴别点是导管无异常分泌,x线造影可有占位性病变,此时又应与肿瘤鉴别。临床与肿瘤无法完全鉴别者,只有在手术后才能确诊。
涎石形成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某些局部因素有关,如异物、炎症、各种原因造成的唾液滞留等;也可能与机体无机盐新陈代谢紊乱有关,部分涎石病患者可合并全身其他部位结石。
涎石病多发发生于下颌下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下颌下腺为混合性腺体,分泌的唾液富含黏蛋白,较腮腺分泌液黏滞,钙的含量也高出2倍,钙盐容易沉积;② 下颌下腺导管子下向上走行,腺体分泌液逆重力方向流动。导管长,在口底后部有一弯曲部,导管全程较曲折,这些解剖结构均使唾液易于淤滞,导致涎石形成。
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的中青年为多见。病期短者数天,长者数年甚至数十年。小的涎石一般不造成唾液腺导管阻塞,无任何症状。导管阻塞时则可出现排唾障碍及继发感染的一系列症状及体征:①进食时,腺体肿大,患者自觉胀感及疼痛。停止进食后不久腺体自行复原,疼痛亦随之消失。但有些阻塞严重的病例,腺体肿胀可持数小时、数天,甚至不能完全消退;②导管口黏膜红肿,挤压腺体可见少量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溢出;③导管内的结石,双手触诊常可触及硬块,并有压痛;④咸石阻塞引起腺体激发感染,并反复发作。炎症扩散到邻近组织,可引起下颌下间隙感染;慢性下颌下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进食时反复肿胀,检查腺体呈硬结性肿块。
1 血常规、尿常规、胸透、心电。
2 出凝血时间、血型。
3 肝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4 碘油造影x线摄片。
(1)进行有意识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及抗病能力,特别是育龄期妇女,以减少巨细胞病毒对胎儿的严重危害
(2)对于孕妇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免疫力低下等患者要注意保护,使她们远离传染源。
(3)注意环境卫生饮食卫生。
(4)乳汁中巨细胞病毒阳性者不应哺乳。
(5)免疫防治尚在研究和探索中。
脑膜炎、睾丸炎、急性胰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