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本病早期或不典型病例,应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
1.新生儿型重症肌无力
其母均为重症肌无力患者,此与母亲血液中抗Ach受体抗体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有关。一般于出生后即表现吸吮困难、哭声无力、四肢运动减少等症状。多数患儿于2~6周内症状逐渐好转,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有效。
2.先天性肌张力不全(Oppenheim 病)
出生后出现肌张力低下,未见肌肉萎缩,肌电图及肌肉活检均无异常。
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一 般在SMA-Ⅱ、Ⅲ型患儿中需注意与Duchenne型或Becker型肌营养不良进行鉴别。后者几乎均有假性肥大征象,其血清CPK极高,特别在病程的 早期阶段,EMG和肌肉活检均呈肌源性损害,故一般鉴别并不困难。SMA-Ⅳ型易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和多发性肌炎等混淆,但从临床表现、血清酶学、 EMG 以及肌肉活检等方面的特点分析,也不难区别。
Ⅰ~Ⅲ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致死性遗传病。第Ⅳ型为常染色体隐性、显性和X 连锁隐性等不同遗传方式。
1.脊髓性肌肉萎缩Ⅰ型
又称Werdnig-Hoffmann病。在宫内发病,其母亲可注意到胎动变弱。多于出生后不久即表现肌张力低下,肌无力以四肢近端肌群受累为主,躯干肌亦无力。患儿吸吮及吞咽力弱,哭声低微,呼吸浅,可出现胸廓反常活动。翻身及抬头困难。腱反射消失。触诊可发现四肢肌萎缩,但常被皮下脂肪掩 盖。眼球运动正常。括约肌功能正常。可见舌肌萎缩和束颤,关节畸形或挛缩。本型预后差。大多死于出生后18个月。
2.脊髓性肌肉萎缩Ⅱ型
发病较脊髓性肌肉萎缩Ⅰ型稍迟,通常于1岁内起病,极少于1~2 岁起病。发病率与脊髓性肌肉萎缩Ⅰ型相似。婴儿早期生长正常,但6个月以后运动发育迟缓, 虽然能坐,但独站及行走均未达到正常水平。1/3 以上患儿不能行走。20%~40%患儿10 岁以前仍具行走能力。多数病例表现严重肢体近端肌无力,下 肢重于上肢,而呼吸肌、吞咽肌一般不受累。面肌受累。可见舌肌及其他肌肉纤颤。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本型具有相对良性的病程, 多数可活到儿童期,个别活到成年。
3.脊髓性肌肉萎缩Ⅲ型
又称Kugelberg-Welander病。一般于幼儿期至青春期起病,而多数于5岁前起病。起病隐袭,表现为进行性肢体近端肌 无力和萎缩。早期大腿及髋部肌无力较显着,以致病孩行走呈鸭步,登梯困难,逐渐累及肩胛带及上肢肌群。脑神经支配的肌群通常未受累及,但可出现面肌、软腭 肌无力。眼外肌正常。约1/4 病例伴发腓肠肌假性肥大,此几乎均见于男性患者。半数患者早期可见肌束颤动,弓形足亦可见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感觉正常。
本型预后良好,尤其是女性患者生存期通常能达到成年,许多患者能有正常寿命。表现较严重病例往往为男性患者。本型血清CPK可有不同程度增高。EMG除呈神经源性改变外尚可与肌源性损害混杂存在,因此须注意与肌营养不良症鉴别。
4.脊髓性肌肉萎缩Ⅳ型
统称成年型脊髓性肌肉萎缩。发病年龄为15~60岁,多见于35岁左右,起病和进展均较隐袭,但亦有呈进行性加重或相对静止的病例报道。本型预后相对良好, 行走能力常可保持终生。发病率小于0.5/10万。本型中约1/3 病例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为近端肌无力,进展速度稍快,约5年后丧失跑步能力。 尚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类型,则一般表现更加良性病程。另一种类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又称脊髓脑干型SMA(Kennedy病),其发病年龄不等,但常于 40岁前发病。早期表现痛性肌痉挛,可先于肌无力前数年出现。近端肌无力常从下肢开始,逐渐波及肩胛带肌、面肌及延髓支配诸肌。下面肌及舌肌可见束颤。数 年后可出现吞咽困难及呐吃。合并一些内分泌功能障碍,表现男性乳房女性化及原发性睾丸病变。
5.其他类型脊髓性肌肉萎缩
(1)远端型脊髓性肌肉萎缩 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形式。前者于20岁前发病,后者稍迟,且症状较轻。多数患者表现缓慢进展的下肢远端肌无力和萎缩,胫骨前肌和 腓骨肌群尤易受累。弓形足和脊柱侧弯亦较常见。约半数病例上肢远端迟早也会受累,但程度较轻,无感觉障碍,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2)慢性不对称型脊髓性肌肉萎缩 本型于16~45岁起病,男性患者为女性患者的两倍。表现一个或多个肢体不对称性肌萎缩,而无锥体束或延髓受累。肌无力可以近端或远端为主,起病时相对局限于单个肢体。本型自然病程较长,甚至超过30年。
(3)肩胛腓型SMA 发病年龄30~40岁。表现肩胛带肌及下肢远端肌(尤其是腓肠肌)明显无力和萎缩。弓形足也较常见。
(4)单肢型SMA 其发病年龄各异,男性多见。起病相对较快,而后进入非进展期。由于局限性前角细胞受损,多表现单臂明显肌萎缩。EMG显示严格限制于单个肢体的异常。延髓肌及其他肌肉不受侵犯。
(5)此外尚有延髓脊髓性肌肉萎缩并发耳聋(Viatetto-Vanlaere综合征)、儿童延髓型SMA(Fazio-Londe 综合征)、眼咽型SMA、面肩肱型SMA、氨基已糖苷酯酶A缺陷等少见类型。
1.实验室检查;
2.其他辅助检查
(1)CT肌肉扫描;
(2)电生理检查;
3.病理检查
肌肉活检对确诊SMA具有重要意义。其病理表现特征是具有失神经和神经再支配现象。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使肌跳加重。使肌萎缩发展。
2、合理调配饮食结构。肌萎缩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药膳。如山药。苡米。莲子心。陈皮。太子参。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营养。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维护患者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3、劳逸结合。忌强行性功能锻炼。因为强行性功能锻炼会因骨骼肌疲劳。而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4、严格预防感冒。胃肠炎。肌萎缩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或者存在着某种免疫缺陷。肌萎缩患者一旦感冒。病情加重。病程延长。肌萎无力。肌跳加重。特别是球麻痹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如不及时防治。预后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5、胃肠炎可导致肠道菌种功能紊乱。尤其病毒性胃肠炎对脊髓前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使肌萎缩患者肌跳加重。肌力下降。病情反复或加重。肌萎缩患者维持消化功能正常。是康复的基础。
不同类型SMA的症状体征可以是本病表现,也可以看作本病并发症。另外,应注意继发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