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骨折是指头部骨骼中的一块或多块发生部分或完全断裂的疾病,多由于钝性冲击引起。颅骨结构改变大多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如果伴有受力点附近的颅骨内的组织结构损伤,如血管破裂、脑或颅神经损伤,脑膜撕裂等,则需要及时处理,否则可引起颅内血肿、神经功能受损、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影响预后。
1.头皮血肿
皮下血肿一般体积小,有时因血肿周围组织肿胀隆起,中央反而凹陷,易误认为凹陷性颅骨骨折,需用颅骨x线摄片作鉴别。
2.眼眶损伤
眼眶损伤可以引起眶周瘀斑,也可表现为“熊猫眼”,应注意与颅骨骨折相鉴别。有眼部外伤史,眶内、结膜下出血及眼球内陷或眼球运动障碍等均提示眶周,如上颌骨、颧骨等骨折。可行CT予以鉴别。
3.中耳炎及鼻炎
中耳炎,尤其是慢性中耳炎可有耳流脓的表现,鼻炎常有流清水涕的表现,这些都应与颅骨骨折引起的脑脊液耳漏和鼻漏鉴别。鉴别的要点包括:外伤史、是否发热、流出液体的性状等。
颅骨骨折的发生是因为暴力作用于头颅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结果,如果透露随暴力作用的方向移动,没有形成反作用力,则不致引起骨折。由于颅骨抗牵拉强度恒小于抗压缩强度,故当暴力作用时,总是承受牵张力的部分先破裂。如果打击面积小,多以颅骨局部形变为主;如果着力面积大,可引起颅骨整体变形,常伴发广泛脑损伤。
颅骨局部形变
颅盖受打击后,着力部分先发生凹陷。若暴力速度快,作用面积小,未超过颅骨弹性范围,则颅骨随即回弹;如果超过弹性范围,则着力中心区向颅腔锥形陷入,引起先内后外的骨质破裂。若破裂止于内板,则为单纯内板骨折,后期可有慢性头痛;若外板也折裂,则形成局部凹陷及外周环状及线形骨折。若致伤暴力作用仍未耗尽,可使骨折片陷入颅腔,形成粉碎凹陷性或洞形骨折。
颅骨整体变形
颅骨可简化为半球模型,颅盖为半球面,颅底为底面。受到压力后,可使颅骨整体变形。暴力方向横向作用时,骨折常垂直于矢状线,折向颞部和颅底;暴力是前后方向,骨折线常平行于矢状线,向前至颅前窝,向后可达枕骨,严重可引起矢状缝分离性骨折。此外,当暴力垂直作用于身体中轴时,可沿脊柱传至颅底,轻者造成颅底线形骨折,重者可致危及生命的颅基底环形骨折,陷入颅内。
颅骨骨折的规律性
暴力作用的方向、速度和着力面积等致伤因素对颅骨骨折影响较大,概括如下:暴力作用的力轴及其主要分力方向多与骨折线延伸方向一致,但遇到增厚的颅骨拱梁结构时,常折向骨质薄弱的部分。暴力作用面积小而速度快时,常形成洞形骨折,骨片陷入颅腔。若打击面积大而速度快时,多引起局部粉碎凹陷骨折;若作用点面积较小而速度较缓时,则常引起通过着力点的线状骨折;若作用点面积大而速度较缓时,可致粉碎骨折或多发线形骨折。垂直于颅盖的打击易引起局部凹陷或粉碎骨折;斜行打击多致线形骨折,并向作用力轴的方向延伸;往往折向颅底;枕部着力的损伤常致枕骨骨折或伸延至颞部及颅中窝的骨折。
线形骨折 (Linear fractures)
单纯的线形骨折本身并不需处理,但其重要性在于因骨折而引起的脑损伤或颅内出血,尤其是硬膜外血肿,常因骨折线穿越脑膜中动脉而致出血,尤以儿童较多。当骨折线穿过颞肌或枕肌在颞骨或枕骨上的附着区时,可出现颞肌或枕肌肿胀而隆起,这一体征亦提示该处有骨折发生。
凹陷骨折 (Depressed fractures)
凹陷骨折多见于额、顶部,一般单纯性凹陷骨折,头皮完整,不伴有脑损伤,多为闭合性损伤,但粉碎凹陷骨折则常伴有硬脑膜和脑组织损伤,甚至引起颅内出血。
闭合性凹陷骨折
儿童较多,尤其是婴幼儿颅骨弹性较好,钝性的致伤物,可引起颅骨凹陷,但头皮完整无损,类似乒乓球样凹陷,亦无明显的骨折线可见。患儿多无神经机能障碍,但当凹陷区较大较深,可有脑受压症状和体征。
开放性凹陷骨折
常系强大打击或高处坠落在有突出楞角的物体上所致,往往头皮、颅骨、硬脑膜与脑均同时受累,而引起的开放性颅脑损伤。临床所见开放性凹陷骨折有洞形骨折及粉碎凹陷骨折两种类型。
⑴洞形凹陷骨折多为接触面小的重物打击所致,多为凶器直接穿透头皮及颅骨进入颅腔。骨折的形态往往与致伤物形状相同,是法医学认定凶器的重要依据。骨碎片常被陷入脑组织深部,造成严重的局部脑损伤、出血和异物存留。但由于颅骨整体变形较小,一般都没有广泛的颅骨骨折和脑弥散性损伤,因此,洞形骨折的临床表现常以局部神经缺损为主。
⑵粉碎凹陷骨折伴有着力部骨片凹陷,常为接触区较大的重物致伤,不仅局部颅骨凹曲变形明显,引起陷人,同时,颅骨整体变形亦较大,造成多数以着力点为中心的放射状骨折。硬脑膜常为骨碎片所刺破,脑损伤均较严重,除局部有冲击伤之外,常有对冲性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
颅底骨折
颅底骨折绝大多数是线形骨折,多为颅盖骨折延伸到颅底,个别为凹陷骨折,也可由间接暴力所致。按其发生部位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
⑴颅前窝骨折:
累及眶顶和筛骨,可有鼻出血、眶周广泛瘀血斑(熊猫眼)以及广泛球结膜下出血等表现。其中“熊猫眼”对诊断又重要意义。若脑膜、骨膜均破裂,则合并脑脊液鼻漏及/或气颅,使颅腔与外界交通,故有感染可能,应视为开放性损伤。脑脊液鼻漏早期多呈血性,须与鼻衄区别。此外,前窝骨折还常有单侧或双侧嗅觉障碍,眶内出血可致眼球突出,若视神经受波及或视神经管骨折,尚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⑵颅中窝骨折:
中窝骨折往往累及岩骨而若累及蝶骨,可有鼻出血或合并脑脊液鼻滑,脑脊液经蝶窦由鼻孔流出。若累及颞骨岩部,可损伤内耳结构或中耳腔,病人常有第Ⅶ、Ⅷ脑神经损伤,表现为听力障碍和面神经周围性瘫痪,脑膜、骨膜及鼓膜均破裂时,则合并脑脊液耳漏,脑脊液经中耳由外耳道流出;若鼓膜完整,脑脊液则经咽鼓管流往鼻咽部,可误认为鼻漏。若累及蝶骨和颞骨的内侧部,可能损伤垂体或第Ⅱ、Ⅲ、Ⅳ、Ⅴ、Ⅵ脑神经。若骨折伤及颈动脉海绵窦段,可因动静脉瘘的形成而出现搏动性突眼及颅内杂音;破裂孔或颈内动脉管处的破裂,可发生致命性的鼻出血或耳出血。
⑶颅后窝骨折:
累及颞骨岩部后外侧时,多在伤后1—2日出现乳突部皮下瘀血斑(Battle征)。若累及枕骨基底部,可在伤后数小时出现枕下部肿胀及皮下瘀血斑;枕骨大孔或岩尖后缘附近的骨折,可合并后组脑神经(第Ⅸ一Ⅻ脑神经)损伤。
X线平片检查、CT扫描。
颅骨是容纳和保护脑组织的器官,骨质较厚,一般小的暴力不会造成颅骨骨折,较大的暴力或作用点在颅骨薄弱区才会导致颅骨的骨折。预防方面,矿业、建筑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应佩戴安全头盔,严格遵守从业规范;在遭遇暴力时,应注意保护头部,特别是颞部。因颞部骨骼较薄,且有脑膜中动脉走行,这里骨折容易导致脑膜中动脉破裂,引起急性的硬膜外血肿,出血量大,有出现脑疝的风险。
生长性颅骨骨折(Growing skull fracture, GSF)是颅骨骨折中较特殊的类型,常继发于婴幼儿急性分离性颅骨骨折后,发生率占婴幼儿颅脑损伤的0.05-1%。以头部囊性肿块、局部颅骨缺损、神经功能障碍和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因此,早期预防非常重要。
对于急性颅脑外伤的病人,应在早期判断是否会进展为生长性颅骨骨折,如果有进展为生长性颅骨骨折的风险,应进行手术治疗。有文献报导,急性期婴幼儿分离性颅骨骨折的病人,若骨折线宽度大于3mm,同时在局部头皮中抽出血性脑脊液或破碎的脑组织,或MRI明确提示疝出物为脑组织者,说明硬脑膜已经破裂,是日后形成生长性颅骨骨折的病理基础,原则上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于伤后第3至5天行手术治疗,以预防生长性颅骨骨折的发生。
血管破裂、脑膜损伤及颅脑损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