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临床症状,但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可见ST段压低,T波降低、平坦或倒置等心肌缺血表现。很多患者有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却没有症状,甚至有些患者在心肌梗死时也没有症状;部分患者由于心电图有缺血表现,发生了心律失常,或因为运动试验阳性而做冠脉造影才发现。这类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和心肌梗死的机会和有心绞痛的患者一样。
1. 有或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
2. 心电图检查
(1)静息心电图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o.1mv,伴有或不伴t波倒置。此变化对心肌梗死后和有心绞痛史病人的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帮助大,但对仅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病人,尚需进行其他检查以助诊断。
(2)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标准:①r波为主的导联,j点后0.085处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o.1mv,持续时间≥1 min ;②原有 st段压低者应在原有基础上再压低≥o.1mv,持续时间≥1 min ;③若为st段抬高则应≥0.15mv,持续时间≥1 min。holter心电图可观察24h,以便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心肌缺血(无症状)发作频度、时间等,但该项检查对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不如负荷心电图和负荷心肌显像高。
(3)运动负荷心电图:平板或踏车运动试验,根据极量或次极量或症状限制性运动终点时心电图改变,如st段j点后0.08s处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o.1 mv; st段j点后0.06s处水平型或弓背向上型抬高≥0.1mv。
3. 超声心动图:静息或静息加药物或运动负荷试验,如二维超声心动图检出有室壁节段性运动障碍,整体或局部心功能减退,对诊断心肌缺血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4. 负荷核素心肌显像发现可逆性心肌灌注缺损对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有较大帮助。
5. 冠状动脉造影能提供冠心病确诊依据。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
(1)发作的时间节律性有异同:一般认为SMI在上午多发、午夜少发。老年人与中青年人一样,高发时间仍然在上午6~10时,可能与晨起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和皮质激素升高、血小板聚集增强及纤溶活性低下等因素有关。因为SMI发作前有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而且β阻滞药能降低这一时区SMI发作频率,提示心肌耗氧增加在这一时间SMI发作起一定的作用。但夜间2~6时SMI发作频率,老年人(18.1%)明显高于中青年人(8.1%),这可能与老年人心功能差、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心室充盈压升高及左室扩张有关。因此,治疗老年人SMI时,应考虑到夜间的药物浓度。
(2)ST段低压程度相同而持续时间长、发作次数多:老年人SMI发作时ST段低压程度与中青年人无明显差异,分别为1.8±0.6mm和 1.7±0.6mm,但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0.3±8.4min)明显长于中青年人(7.5±6.1min),人均阵次也明显高于中青年人。这可能与老年人冠脉病变较重、痛阈值升高及心肌退行性变有关。随着ST段低压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及发作频率增加,SMI检出率降低,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升高。
(3)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多:老年人SMI发作时,出现Lown 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房颤、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显著高于中青年人(分别为52.4%和32.7%)。心肌缺血可诱发心律失常,较重的心律失常也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约有半数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心肌缺血所致。严重心律失常与猝死有关,SMI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故SMI伴严重心律失常者应积极治疗。
(4)血清CPK-MB和CPK-MB/CPK比值升高:研究表明,SMI的老年患者血清CPK-MB升高,CPK正常,CPK-MB/CPK 比值明显升高。缺血缺氧能引起心肌细胞膜的理化性质和通透性改变,使心肌中特有(CPK-MB释放入血,导致血清CPK-MB升高。因后者仅占CPK的 15%,若CPK-MB轻中度升高,对CPK值影响不大(正常),但CPK-MB/CPK比值明显升高。
本病虽无症状,但可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Ⅱ、Ⅲ型患者分别有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史,诊断主要依靠下述检查:①动态心电图:不仅能检出SMI,而且还能观察SMI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可用心肌缺血总负荷(24h内每次ST段下降程度的毫米数×持续时间的总和)作为缺血的定量指标来观察疗效。诊断标准为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1mm并延至J点后80ms,且持续时间≥1min,2次发作之间至少间隔1min。日常生活中发生的SMI称为自发生SMI,较大运动中发生的SMI称为诱发性SMI。②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老年人由于年龄大、骨关节病及心肺功能不全等原因,常难以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特别适合做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而且后者较前者更为敏感可靠。③放射性核素检查:201Ti心肌灌注显像法对诊断本病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负荷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2.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静止+潘生丁或运动试验)。
3. 有条件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
1.预防首先要制止易患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
2.合理膳食,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饮食,多吃水果、蔬菜等。
3.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改善心功能。
无症状心肌缺血同样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