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白内障﹑晶状体脱位﹑晶状体先天畸形﹑无晶状体眼。晶状体疾病均会引起视力障碍。晶状体位于虹膜﹑瞳孔与玻璃体之间﹐形如凸透镜﹐完全透明。藉晶状体悬韧带与睫状体联系以固定其位置。晶状体具有屈折光线的功能﹐屈光力很强(约为+17 D)﹐是屈光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和睫状体共同完成眼的调节功能。在睫状肌收缩时﹐晶状体藉其本身的弹性而增加其屈光度﹐以便看清近处物体。此外晶状体还有滤过效应﹐可吸收紫外线﹐以保护视网膜免受辐射性损伤。
1、晶状体无血管
其营养主要来自房水﹐房水若发生病理改变﹐常影响晶状体的代谢。由于晶状
2、晶状体脱位
指晶状体脱离其正常位置。若晶状体悬韧带全断﹐晶状体可经瞳孔脱位于前房内﹐或向后脱位于玻璃体内﹐称为晶状体全脱位。若悬韧带仅部分断或发育不良﹐则发生晶状体半脱位。半脱位的晶状体在瞳孔区可见晶状体的赤道部。晶状体脱位后﹐虹膜失去支撑而在眼球转动时出现虹膜震颤。先天性晶状体脱位常为双侧性﹐多在婴幼儿时期发现﹐伴晶状体缺损﹑同型胱氨酸尿症﹑马尔方氏综合症〔蜘蛛样指(趾)综合症〕及马尔凯萨尼氏综合症(球形晶状体短指畸形综合症)等。后天性者﹐见于眼球顿挫伤后﹐可为全脱位或半脱位。晶状体脱位常伴虹膜炎或继发性青光眼。晶状体脱位若无合并症﹐可不作处理。合并严重青光眼者﹐需行晶状体摘出术。
3、晶状体先天性畸形
有以下三种﹕a、先天性球形晶状体﹐晶状体呈球形﹐散瞳后易看到晶状体的赤道部和悬韧带。
b、先天性晶状体圆锥﹐晶状体后极部呈圆锥形隆起﹐可能与玻璃体动脉牵引有关。
c、先天性晶状体缺损﹐多在晶状体下方赤道部有切迹样缺损﹐相应部位的悬韧带也常缺如。晶状体先天性畸形﹐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4、无晶状体眼
无晶状体眼在屈光学上指在瞳孔部位无晶状体者。无晶状体眼可为先天性的﹐极少见。多数为白内障摘出术后﹑针拨障术后或外伤后晶状体脱位所致。其特征为前房深﹑虹膜震颤﹑瞳孔深黑﹑屈光度减退﹑调节作用丧失﹐无晶状体的眼球﹐因缺少一个重要的屈光部分﹐正视眼即变为高度远视﹐需要一约为+12.00D的镜片矫正﹐一个病人若有-22.00D的高度近视﹐在晶状体摘出后﹐理论上可变为正视眼。无晶状体眼因无调节作用﹐故看远看近必须有两副镜片。
典型症状
视力障碍、单眼失明、眼缺陷、晶状体移位
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表现依产生的原因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
1.伤口瘢痕 如果无晶状体眼是由白内障手术所致,尤其囊外或囊内手术(ECCE或ICCE)后,可以看到切口瘢痕,有缝线者还可看到缝线。
2.角膜 多为逆规性散光,尤其在ECCE或ICCE术后。
3.前房 较深,这是由于缺少了晶状体,虹膜后移所致。
4.虹膜 由于缺少了晶状体的支撑,表现为虹膜震颤,也可伴有虹膜缺损。
5.瞳孔 表现为深黑色,这是由于从患者眼内来的反射光不能到达观察者的眼部。
6.晶状体脱位 如果为晶状体脱位,则可看到脱位的晶状体。
7.晶状体皮质残留 主要在ECCE术后可见到部分残留的晶状体皮质。
8.Purkinje-Sanson氏映像 由于缺少了晶状体,将看不到第三和第四像。
9.眼底镜检查 用直接眼底镜在+10D下可以看到眼底,所见视盘较小。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同时结合验光及超声波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
防止眼球外伤,并积极处理眼部原发性疾病。
由于缺乏天然的阻挡,晶状体缺如时玻璃体可以由瞳孔区疝入前房,并造成瞳孔阻滞现象,形成类似恶性青光眼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