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诊断要考虑下列各种情况:
(一)心脏神经官能症本病病人常诉胸痛,但为短暂(几秒钟)的刺痛或较持久(几小时)的隐痛,病人常喜欢不时地深吸一大口气或作叹息性呼吸,胸痛部位多在左胸乳房下心尖部附近,或经常变动,症状多在疲劳之后出现,而不在疲劳的当时,作轻度活动反觉舒适,有时可耐受较重的体力活动而不发生胸痛或胸闷,含用硝酸甘油无效或在10多分钟后才“见效”,常伴有心悸,疲乏及其他神经衰竭的症状。
(二)急性心肌梗塞本病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相仿,但性质更剧烈,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常伴有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并有发热,含用硝酸甘油多不能使之缓解,心电图中面向梗塞部位的导联ST段抬高,并有异常Q波,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及血清学检查示肌酸磷酸激酶,门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肌凝蛋白轻链等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三)X综合征(syndrome X)本病为小冠状动脉舒缩功能障碍所致,以反复发作劳累性心绞痛为主要表现,疼痛亦可在休息时发生,发作时或负荷后心电图可示心肌缺血,核素心肌灌注可示缺损,超声心动图可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但本病多见于女性,冠心病的易患因素不明显,疼痛症状不甚典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左心室无肥厚表现,麦角新碱试验阴性,治疗反应不稳定而预后良好,则与冠心病心绞痛不同。
(四)其他疾病引起的心绞痛包括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风湿热或其它原因引起的冠状动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炎引起冠状动脉口狭窄或闭塞,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等均引起心绞痛,要根据其它临床表现来进行鉴别。
(五)肋间神经痛本病疼痛常累及1~2个肋间,但并不一定局限在前胸,为刺痛或灼痛,多为持续性而非发作性,咳嗽,用力呼吸和身体转动可使疼痛加剧,沿神经行径处有压痛,手臂上举活动时局部有牵拉疼痛,故与心绞痛不同。
此外,不典型的心绞痛还需与食管病变,膈疝,溃疡病,肠道疾病,颈椎病等所引起的胸,腹疼痛相鉴别。
存在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病变即至少有一支以上的冠状动脉有临界性固定狭窄限制了最大冠状动脉的储备能力即使在无任何附加冠状动脉血流减少情况下超过一定的劳力限度或心肌氧需水平即产生劳累性心绞痛
存在动力性阻塞或其它使冠状动脉血流短暂减少的因素如冠状动脉痉挛或收缩等若冠状动脉血流减少程度不重则心绞痛可在通常能耐受的劳力限度下发生;若血流减少到低于静息时水平则发生自发型心绞痛
因此混合性心绞痛可归因于不同程度的固定性或动力性狭窄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上可表现为心绞痛可单独由心肌耗氧量增加所引起或单独由心肌供血的突然减少所致或发作同时兼有两种因素参与其治疗原则应包括使用血管扩张剂以防止血管痉挛和收缩以及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运动耐量这两方面
典型症状:
焦虑 紧张 恐惧 胸闷 皮肤苍白 贫血 室性早搏 收缩期杂音
混合性心绞痛(mixed type angina pectoris)劳累性和自发性心绞痛混合出现,由冠状动脉的病变使冠状动脉血流贮备固定地减少,同时又发生短暂的再减损所致,兼有劳累性和自发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有人认为这种心绞痛在临床上实甚常见。
心绞痛需做的检查项目
肌红蛋白 心电图 血管镜 冠状动脉造影 超声内镜检查
1.心电图检查。
2.心脏X线检查。
3.放射性核素检查。
4.冠状动脉造影。
5.血管内超声显像检查。
6.血管镜检查。
大多数病人,尤其是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经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充分的侧支循环建立后可长时间不发作疼痛,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和中间综合征中的一部分,可能发生心肌梗塞,故又有人称之为“梗塞前心绞痛”。
可出现心肌梗死,致命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1、心律失常
变异型心绞痛易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突然闭塞,心肌缺血及血流再灌注后形成复极不一致的折返和心肌电不稳定,缺血时间越长,ST段抬高越明显,越易发生心律失常,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原因有大量吸烟,酗酒及感染等,因冠脉痉挛多发生于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所以应积极预防危险因素,如:戒烟,降脂,降血压,降血糖等,冠脉痉挛不仅能诱发严重心律失常,而且可发生心肌梗死导致猝死,临床上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普通心电图有时很难捕捉到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监护多能提供心律失常的证据,因此对变异型心绞痛的患者初期要严密监测心电情况,早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及早处理,防止猝死的发生。
2、心肌梗死
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引起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性心肌坏死,临床表现呈突发性,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特征性心电图动态衍变及血清酶的增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稳定型心绞痛变为不稳定型,或继往无心绞痛,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疼痛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突然发作剧烈持久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休息和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少数病人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病人疼痛位于上腹部,被误认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脑卒中样发作可见于年龄大的患者,全身症状:发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胃肠道症状:多见于下壁梗死病人;心律失常:见于75%~95%病人,发生在起病的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多见,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在起病的最初几小时内发生,发生率为32%~48%,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躁等症状。
3、心力衰竭
也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心脏因疾病,过劳,排血功能减弱,以至排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的需要,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喘息,水肿等,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疲倦乏力,呼吸困难,初起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终而演变为休息时呼吸困难,只能端坐呼吸,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多于熟睡之中发作,有胸闷,气急,咳嗽,哮鸣,特别严重的可演变为急性肺水肿而表现剧烈的气喘,端坐呼吸,极度焦虑和咳吐含泡沫的粘液痰(典型为粉红色泡沫样痰),紫绀等肺部郁血症状,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少,夜尿,饮水与排尿分离现象等,主要体征是肺底湿性罗音或全肺湿性罗音,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奔马律与交替脉,肝肿大,肝颈回流阳性,X线检查以左心室或左心房增大为主,实验室检查则左心衰竭有臂舌时间延长,飘浮导管测定肺动脉毛细血管楔嵌压增高;右心衰竭有臂肺时间延长,静脉压明显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