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
提问咨询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应用中心
登录
|
注册
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
*
疾病名称:
疾病别名:
疾病部位:
--请选择--
背部
腹部
颈部
皮肤
全身
生殖部位
四肢
头部
臀部
胸部
腰部
男性股沟
女性盆骨
上肢
下肢
鼻
耳
口
头
眼
牙
眉
毛发
盆腔
其他
男性胸部
女性胸部
添加部位
科室分类:
--请选择--
内科
外科
儿科
传染病科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肿瘤科
骨科
康复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介入医学科
其他科室
营养科
五官科
医技科
医学影像学
--请选择--
--请选择--
*
疾病内容: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也称Osler-Rendu-Weber综合征,属遗传性全身血管异常性疾病。为皮肤和黏膜多发性簇状毛细血管扩张,常伴鼻出血和便血,某些内脏如胃肠和肝脏也可有毛细血管扩张。
疾病鉴别:
1.蜘蛛痣 发生于肝病,妊娠,营养不良,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者,由扩大的小动脉及其分支组成,中心隆起,可见搏动,大小约3~10mm,呈蜘蛛状有伪足,压之退色,一般分布于颈,面,胸,腰部,不发生于黏膜。 2.角化性血管瘤 见于壮年及老年人,多分布于上肢和躯干部,不发生于黏膜,内脏,可高出皮面,表面有过度角化,色鲜红,边界清楚,压之不退色,触之质硬,无搏动,病灶无出血倾向,长期观察,有缓慢长大趋势。 3.小静脉扩张 多见于老年人,常分布于口腔,颊黏膜,大腿内侧,扩张的小静脉呈条状,扭曲状,高于皮面和黏膜面,无搏动感,不会自发性出血。
疾病原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病是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 携带基因而不发病者特别少见,但是有20%患者家族史不明确,可能是因为部分患者皮损太小而被忽视造成,此外,末梢小动脉生理性收缩功能减弱,血管肌肉和弹力组织不能完成自我封闭的止血过程,从而导致本病,还有学者发现血管周围组织缺损,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连接破裂而致出血。 其基本病变是小血管壁变薄,病变血管周围只有一些疏松的结缔组织,一般缺乏血管壁的弹力纤维及平滑肌成分,血管壁对交感神经和血管壁活性物质的刺激缺乏正常的舒缩功能,在血流的冲击下病变部位的血管可发生结节状或瘤样扩张,严重时可造成动静脉瘤或动静脉瘘。
常见症状:
本病最突出的表现是毛细血管扩张及同一部位反复出血,扩张的毛细血管最易见于皮肤和黏膜,如舌,唇,腭,手掌,面部,鼻黏膜,手背,足底,阴囊等部位,病变外观为鲜红色或紫红色的毛细血管扩张,形态不一,可呈针尖状,结节状,也可呈蜘蛛状或小血管瘤样,直径1~3mm,用玻片轻压病变部位常见到血管搏动,重压可使之消退,不压则立即恢复原来的表现。 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反复鼻出血和齿龈出血,儿童期即可出现,随着年龄增长,鼻出血渐渐减轻,而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等内脏出血逐渐增多。 主要根据: ①同一部位反复出血,未能找到其他原因; ②面部,口腔,鼻多灶性皮肤或黏膜毛细血管扩张; ③阳性家族史; ④病变部位血管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血管壁变薄,缺乏弹性纤维,平滑肌等。 出血若为内脏为主,且无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症存在,亦无阳性家族史者,诊断较困难。 诊断评析:如果有皮肤,黏膜典型的多发性毛细血管扩张和同一部位反复出血,诊断本病多不困难,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大多患者问不到家族史;还有些患者并无皮肤,黏膜病灶而以内脏大出血为首发表现;有些患者50岁以后才首次发病,这些均会给诊断带来一定难度,并可能由此漏诊,对于消化道出血而怀疑本病者应及早行内镜检查,并仔细检查鼻和口腔有无毛细血管扩张灶,以助诊断,对于胃肠道病变应慎用活检,以免发生严重出血,对于内镜未能探查到病变的胃肠道间断出血,可行血管造影,CT及B型超声波检查对于发现微小病变帮助不大。
需做检查:
本病的实验室诊断无特异性指标,白细胞和血小板数正常,若反复多次出血,可导致继发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出血时间多正常,少数患者可延长;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以阳性;甲皱毛细血管镜检查,见到毛细血管扩张,排列不齐或扭曲;少数患者可伴有血小板功能异常或凝血因子缺乏。 行纤维内镜(支气管镜,膀胱镜,胃镜,肠镜,子宫镜,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肺动静脉瘘者可作肺血管造影以证实。
疾病预防:
避免一切可促发和加重出血的因素,避免使用能引起血容量增加,血压增高,血管扩张及促发出血的药物。
并发症:
胃肠道出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行纤维胃镜可见典型的毛细血管扩张,肺动静脉瘘者,有反复咯血,缺氧所致发绀,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和杵状指等,出血可以为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反复多次的出血,可造成继发性贫血,出现头晕,眼花,心悸,乏力等表现。
修改原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
粤ICP备2023094852号
营业执照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