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心脏外科最严重的生理异常,是导致术后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常人的心排出量按每平方米面积计算,心指数为3~4L/(min·m[2] ),如心指数降低至3L/(min·m[2] )以下,而有周围血管收缩,组织灌注不足的现象,称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法洛四联症、右心室流出道梗阻解除不彻底、左心室发育不良或肺动脉畸形矫正不彻底是产生术后低心排出量的重要原因。除血容量的不平衡,舒张容量不足可影响心搏出量外,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心内操作期间,需阻断心脏循环,缺血、缺氧可对心肌造成损害,致使心肌收缩不全。此外,术后如有换氧不足,缺氧均可加重心肌收缩不全。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导致房室舒张不全。心律失常如缺氧性或手术创伤所引起的三度传导阻滞,也常是术后低排出的原因。另外,心脏受压影响心室的充盈,如心包压塞或心包缝合后紧束等也是术后低排出的原因之一。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冠状动脉气栓所致心肌梗死则是偶见的病因。术前心功能较差的患儿全身状况差,心、肺、肝、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容易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心脏左向右分流量大的患儿容易引起肺动脉高压,严重肺动脉高压的患儿肺小动脉壁硬化及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常伴有肺泡与毛细血管间组织增厚、间质水肿,使肺血管阻力增高,右心室肥厚扩大,术前心肌氧的供需平衡已处于代偿状态,术中处理不当亦可成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促发因素。
心排出量的下降,需低至心指数2.5L/(min·m[2] )时才出现一些临床症状,如心率增快,脉压变小,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12kPa),桡动脉,足背动脉脉搏细弱,中心静脉压上升,末梢血管收缩,四肢发冷,苍白或发绀等,尿量可减少至0.5~1ml/kg以下,此时心排血量等监测的结果:可示心指数<2L/(min·m[2] )。
血液检查有PaO2下降,pH值改变,尿量减少等非特异性改变。
1.心电图检查:可有心律失常等表现,寻找P波观察QRS波的形态、频率、节律观察P-QRS波之间的关系。
2.床旁摄片或超声波检查:有助于心包填塞的诊断。
3.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功能下降,心肌收缩不全。
加强各种防治心肌缺氧、缺血的措施;防治心率、心律的失常;提高手术操作水平,防止心脏受压;防治冠脉供血不足等。手术前给予吸氧、营养心肌、强心利尿等治疗,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对减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分流量大伴有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应在术前早期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治疗,控制或减轻肺动脉高压,可减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发生。
血压下降,末梢血管收缩,四肢发冷、苍白或发绀等,尿量显著减少。PAP临床过程变异性大,既可以自然缓解,也可能死于肺炎或呼吸衰竭。可以将PAP患者分为三类,稳定型、进展型和自然缓解型,血压下降,左房压增高,末梢灌注不足,代谢性酸中毒。心脏功能下降,心肌收缩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