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
提问咨询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应用中心
登录
|
注册
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
*
疾病名称:
疾病别名:
疾病部位:
--请选择--
背部
腹部
颈部
皮肤
全身
生殖部位
四肢
头部
臀部
胸部
腰部
男性股沟
女性盆骨
上肢
下肢
鼻
耳
口
头
眼
牙
眉
毛发
盆腔
其他
男性胸部
女性胸部
添加部位
科室分类:
--请选择--
内科
外科
儿科
传染病科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肿瘤科
骨科
康复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介入医学科
其他科室
营养科
五官科
医技科
医学影像学
--请选择--
--请选择--
*
疾病内容:
血小板减少是新生儿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与早产儿的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与其他年龄小儿相仿,一般认为,血小板计数<100×109/L(10万/mm3)为血小板减少,也有人认为小于150×109/L(15万/mm3)便属不正常,应探明原因。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很多,发病机制较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疾病鉴别:
本症属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应与其他常见的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相鉴别,如: 1.血管壁功能失常性出血 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血管壁结缔组织支持薄弱,血管脆性增加,损伤,受压,酸中毒,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都会引起出血,实验室检查均无血小板减少。 2.凝血因子缺陷或抗凝作用增强性出血 (1)疾病:先天性凝血障碍如血友病,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K依赖因子缺乏症,低凝血酶原血症;后天性凝血障碍如胆道闭锁或肝脏疾病所致凝血酶原缺乏症,继发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2)鉴别要点: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应注意下述几点: ①病史及体格检查:包括家族出血史(至少追查3代),母亲患病史(感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红斑狼疮),母亲既往妊娠出血史,母及新生儿用药史(抗惊厥药,抗凝血药,阿司匹林等),婴儿出生后是否用过维生素K,婴儿出生后自发性反复发生出血的表现,发生出血时婴儿的健康状况或患病情况,出血发生的时间,部位,程度以及类型,紫癜的特点等,上述各项对诊断和鉴别诊断都有一定意义,如新生儿出血症多在生后2~3天出现,一般情况良好;血友病多见皮肤大片淤血斑,肌肉和关节血肿,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见瘀点或小瘀斑,鼻血,齿龈出血和黏膜出血等。 ②实验室检查:最重要的有3项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如血小板减少则很有诊断价值,可进一步查明原因,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抑或是由于感染,DIC致血小板破坏增加,PT是试验外源性凝血系统,PTT是测定内源性凝血系统,其他的试验有: A.血片观察:如有红细胞变形或碎片,要疑有DIC。 B.出血时间:其出血时间长短与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毛细血管情况都有关,特异性较差。 C.凝血时间(试管法):可了解血液高凝或低凝,对于DIC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D.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测定:有助于DIC与先天性无纤维蛋白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后者测不出FDP)。 E.全血凝块溶解时间及优球蛋白部分溶解时间:用以测定纤溶酶活性。 F.血浆鱼精蛋白副凝(3P)试验:是间接测定FDP的试验。 临床上一般先作筛选试验包括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和凝血时间(CT),如考虑有凝血缺陷,可进一步作凝血酶时间(TT)检查,后者与KPTT及PT组成凝血缺陷过筛试验。
疾病原因:
(一)发病原因 血中血小板水平是血小板生成与破坏达到平衡的结果,因此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不外乎有3种情况,巨核细胞产生或释放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或上述两种因素同时存在,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进行分类,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可分为免疫性,感染性,先天性或遗传性等,现将主要的几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述于下。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母婴血小板抗原性不合致婴儿出生时,血小板计数常小于30×109/L,故发生出血。 (2)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病特点是抗体既破坏母亲的血小板,又破坏胎儿血小板,按病因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类: ①母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活动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妇女如怀孕,其血中抗血小板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破坏胎儿血小板,而致血小板减少。 ②母患全身性红斑狼疮:血中抗血小板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婴儿出生后,多见血小板减少。 (3)新生儿溶血病并有血小板减少: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症常并有血小板减少。 (4)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引起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①先天性:孕母在孕后期用过某种药物而被致敏,当再用同一药物时,产生大量抗体破坏胎儿血小板,主要药物有磺胺,奎宁,奎尼丁,对氨基水杨酸,苯巴比妥,氯噻嗪等。 ②后天性:出生后新生儿用某些药物,如磺胺,地高辛,吲哚美辛等,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 2.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见于各种病毒,细菌,螺旋体(梅毒)和原虫感染,或由于严重感染并发的DIC,包括宫内感染和出生后感染,特别是前者容易合并血小板减少。 (1)宫内感染:多为先天性慢性感染,常见病原体有弓形体,风疹,巨细胞病毒,人疱疹病毒(合称TORCH),柯萨奇病毒,麻疹及肝炎病毒等,其中以巨细胞病毒及风疹病毒最为多见。 (2)生后感染:生后感染则以细菌感染为主,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肺炎,肠炎,脐炎,尿路感染等等,常继发血小板减少。 3.先天性或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导致血小板减少,可以是单纯的先天性增生不良性血小板减少,亦可合并存在各种先天畸形,发病原因未明,可能与孕妇服药或感染有关,另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关。 (2)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文献上曾报道数种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其中较为明确的是Wiskott-Aldrich综合征,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过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慢性感染有关,近年研究认为本症血小板减少是由于血小板本身存在缺陷而被破坏,本病多有家族史,女性传递,男性发病。 (二)发病机制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一组由免疫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 (1)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是由于母儿血小板抗原性不合所致,特点是母亲和胎儿血中都存在抗血小板抗原的免疫性抗体,抗体是IgG,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覆盖在胎儿血小板上,从而加速血小板的破坏,使婴儿生后血小板减少而出血,如抗体只破坏胎儿血小板,称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如抗体同时破坏母亲和胎儿血小板,称自身免疫或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如果胎儿具PIA1抗原(从父亲获得)而母亲缺乏此抗原,则母亲可因妊娠或曾输入具有PIA1抗原的血而被致敏,产生抗PIA1抗原的抗体。此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致使胎儿血小板破坏加速,血小板的寿命因此显著缩短,至婴儿出生时,血小板计数常小于30×109/L (3万/mm3)而发生出血。 (2)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患活动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妇女如怀孕,其血中抗血小板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破坏胎儿血小板,其生出的婴儿可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孕妇切脾后,由于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仍能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对孕妇本人因无脾而无害,母血小板计数正常,但此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因胎儿的脾脏具有正常的功能,可破坏血小板而致血小板减少,如为母患全身性红斑狼疮,其血中抗血小板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至婴儿发病。 (3)新生儿溶血病并有血小板减少:是因患儿同时存在红细胞和血小板同族免疫抗体,红细胞和血小板同时被破坏;或大量红细胞破坏,释出红细胞素,其作用与血小板第Ⅲ因子相似,可加速凝血过程,增加了血小板消耗,使血小板减少;换血若用的是库血,也常在换血数天后发生血小板减少。 (4)先天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孕母多为过敏体质,在孕后期用过某种药物而被致敏,当再用同一药物时,产生大量抗体进入胎儿,会破坏胎儿血小板。 发生这种情况,需同时存在3个因素:血小板,抗体和药物,抗体(一种Ig G)及药物均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血小板,使婴儿出生后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可于数天内消失,但婴儿血中免疫抗体可存在数月。 (5)后天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新生儿应用某些药物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如磺胺,苯妥英钠,奎宁,奎尼丁,地高辛(免疫抗体为IgG),氯噻嗪,吲哚美辛(免疫抗体为IgM),利福平(免疫抗体为IgM和IgG)等,其中某些药物尚可引起中毒性血小板减少。 2.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当孕母感染弓形体,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疱疹病毒等,在妊娠最后3个月期间,这些病原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而得病,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是复杂的,可能是由于病毒在巨核细胞内繁殖而影响血小板生成,骨髓受抑制,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脾脏肿大而血小板破坏增多,或因并发DIC而使血小板消耗过多(此时则伴有其他凝血因子缺陷),感染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比较复杂,感染可产生血小板抗体,抑制骨髓产生血小板,毒素破坏等。 3.先天性或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是由于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导致血小板减少,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与遗传性缺陷有关,是由于血小板本身存在缺陷而被破坏,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是一种伴性隐性遗传病。
常见症状:
由于病因不同,症状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各不相同。 1.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出生后即发病:第一胎出生后即可发病,胎儿期很少发病。虽然胎儿血小板减少,但出生时无明显出血表现,而在出生后几分钟或几小时出现瘀点,与婴儿在分娩时受到力学影响有关。 (2)皮肤出血:出生后一至数小时全身皮肤可迅速出现广泛性出血点,瘀斑,血肿,尤以骨骼突出部或受压部位明显。 (3)内脏出血:严重病例同时出现内脏出血,消化道出血可出现便血,其他尿血,脐残端出血,针刺孔渗血或较大的头颅血肿,颅内出血等,颅内出血患儿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发绀等。 (4)其他表现和转归:新生儿除血小板减少,易发生出血外,其他正常,一般无肝脾肿大,溶血性贫血,无宫内生长迟缓或其他全身性疾病,本病为自限性疾病,随着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和消失,病情自行痊愈,出血不多者数天后好转,但如出血量大或有颅内出血。则迅速转重,并常伴有较重黄疸,病程2周至2个月不等,严重病例常合并颅内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2.先天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表现与同族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似,可在出生后很快出现出血现象,轻症病例可延至生后3周才发病,常见皮肤及黏膜瘀点,瘀斑及紫癜,或伴有鼻出血,胃肠出血,尿血,甚至颅内出血等,有出血倾向者血小板多在50×109/L (5万/mm3)以下,本病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较长,平均1个月,个别延至4~6个月,原因是进入胎儿的抗体较多所致。 母患全身性红斑狼疮的婴儿出生后,多见血小板减少,但少有出血,有时见有皮疹,皮疹可历数月才消失,病程4~8周,但第1周后出血便见减少。 3.新生儿溶血病并有血小板减少 因患儿红细胞和血小板同时被破坏,有出血表现和溶血病各种表现;换血若用的是库血,也常在换血数天后发生血小板减少。 4.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果是药物所致,则停药数天后出血减轻而停止,血小板亦渐趋正常,病程约2~3周。 5.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宫内感染的婴儿常是小于胎龄儿,常有先天畸形,肝脾肿大及溶血和肝炎所引起的黄疸,常在出生后数小时出现出血点,紫癜常表现为广泛的蓝紫色的瘀斑,约1周左右消退。但血小板减少可延至数周才恢复正常,出血与否及出血程度与血小板数有关,如<30×109/L (3万/mm3)预后较差,甚至可因肺出血或大量消化道出血而死亡。 6.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 患婴常是小于胎龄儿,如小头畸形,13-三体或18-三体综合征,其中以血小板减少-无桡骨(TAR)综合征是一代表,有明显的骨骼畸形,以缺少桡骨最为突出,亦可有其他肢体异常,如短肢畸形,臂,腿缺如,尺骨缺如等,1/3有先天性心脏病,约半数有白血病样反应,白细胞数超过40×109/L(4万/mm3),血小板减少及出血轻重不一,骨髓穿刺检查巨核细胞可见减少或缺如,大约2/3的病例在生后第1年死亡,如能活到1岁以上,有可能逐渐改善。 7.Wiskott-Aldrich综合征,与遗传性缺陷有关,是由于血小板本身存在缺陷而被破坏。 (1)家族史:多有家族史,女性传递,男性发病。 (2)临床特点: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出现症状,血小板减少和出血,湿疹和复合免疫缺陷,出血表现为周身性出血点或瘀斑,有时鼻出血,耳血,尿血,解黑便或肛门流出鲜血,本病预后恶劣,多于生后数月或数年因并发感染,严重出血或恶性淋巴瘤死亡,但也有人认为,如能加强预防感染,提高抵抗力,有可能延长寿命。 (3)免疫缺陷:由于免疫缺陷常合并感染,如中耳炎,肺炎,脑膜炎等。 (4)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呈持续性减少,可低于30×109/L(3万/mm3),骨髓细胞正常或增多,能产生血小板。但血小板超微结构严重紊乱。
需做检查:
1.外周血 血小板计数<100×109/L(10万/mm3)为血小板减少,也有人认为小于150×109/L (15万/mm3)便属不正常,血小板减少轻重不一,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婴儿出生时血小板计数常小于30×109/L (3万/mm3),甚至小于10×109/L (1万/mm3 ),出生后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有感染性血象,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患儿约半数有白血病样反应,白细胞数超过40×109/L(4万/mm3)。 2.脐血 可发现血小板亦减少。 3.骨髓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时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而中毒性者由于骨髓受到损害巨核细胞数减少,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细胞正常或增多,能产生血小板,但血小板超微结构严重紊乱,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患儿,骨髓穿刺检查巨核细胞可见减少或缺如。 4.抗体检测 (1)抗血小板抗体:血清中抗血小板抗体检测,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可用以下方法进行检查: ①将患儿血清(含抗体),相应药物及患儿血小板相加,可见血小板凝集或溶解。 ②血块收缩抑制试验,即患儿血清加相应药物可抑制血型相合的血块收缩,阳性说明患儿血清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 (2)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补体结合试验,婴儿血中的血小板抗体与父亲的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但不能与母亲血小板起反应。 (3)IgG,IgM检测:当孕母感染弓形体,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疱疹病毒等,血中可检测到相应抗体。 5.Coombs试验 一般阴性,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oombs试验可阳性,新生儿溶血病并有血小板减少患儿,Coombs试验阳性。 6.染色体检查 有先天性畸形如小头畸形,13-三体或18-三体综合征等表现时,可查染色体明确诊断。 1.X线检查 (1)骨骼X线检查: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患婴常有明显的骨骼畸形,以缺少桡骨最为突出,亦可有其他肢体异常如短肢畸形,臂,腿缺如,尺骨缺如等。 (2)X线胸片检查: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患婴1/3有先天性心脏病。 2.B超 可有肝脾肿大,颅内出血等表现。 3.CT检查 可明确颅内出血的位置,程度,判断预后。
疾病预防:
1.孕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孕期如能证明孕妇血中有抗体,亦可给孕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可使婴儿出生后病情减轻或防止发病。 2.避免创伤 如采用剖宫产,从胎儿头皮取末梢血查血小板计数,如明显降低50×109/L(5万/mm3),可考虑剖宫产,以减少胎儿创伤。 3.避免使用某些药物 避免使用某些影响出,凝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双嘧达莫,前列腺素E1等,当新生儿发生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及时停用那些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并加速其排泄。 4.注射维生素K 母亲妊娠期有服上述药物史者,应在妊娠后期给孕母注射维生素K,婴儿出生后除注射维生素K外,需密切观察有无发生出血。 5.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对获得性出血十分重要,如在治疗DIC时,积极控制感染,改善供氧,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维持体温等,都有助于中止DIC的发展。
并发症:
合并颅内出血,并发感染,严重出血,可致死亡;宫内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及Wiskott-Aldrich综合征,常是小于胎龄儿,并有各种先天畸形,如骨骼畸形,心脏畸形,小头畸形,或为13-三体,18-三体综合征患儿。
修改原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
粤ICP备2023094852号
营业执照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