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目前认为,PNH的病因在于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PNH病人外周血中,正常和异常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同时存在,提示异常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一个克隆,早有研究发现,有G6PD变异的女性杂合子病人可见到异常的PNH红细胞均具有一个同工酶,该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而推测,这些异常细胞起源于具有上述同工酶的单一祖细胞,这一发现及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均有力支持异常细胞群起源于单一祖细胞的观点,导致造血干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临床上PNH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存在,因而推测可能的发病机制是:某种致突变源使造血干细胞发生突变,加上病毒,某些药物等因素导致免疫功能失调,使正常的造血干细胞受损而减少,突变的造血干细胞有机会增殖而发病,这一学说尚需研究证实,
(二)发病机制
1.病理生理 PNH的病理生理主要与细胞膜表面缺乏一组糖肌醇磷脂(GPI)连接蛋白有关;而GPI连接蛋白的缺乏又继发于GPI锚合成缺陷,
(1)GPI锚合成缺陷:几乎所有PNH病人都有pig/α基因(定位于Xp22)异常,该基因缺陷可引起N-乙酰葡萄糖胺不能加到磷脂酰肌醇上,因而最终不能形成完整的GPI锚,
(2)GPI连接蛋白缺陷:目前发现,PNH病人异常细胞上至少有15种蛋白质发生不同程度的缺乏,此与异常细胞的功能有着密切关系,此类蛋白质可分为补体防御蛋白,免疫分子,酶类,受体类及功能未知的粒细胞蛋白质类等,
2.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PNH病人的红细胞对补体的溶血作用敏感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缺乏CD55和CD59两种膜蛋白,从而导致对膜表面补体活化的调控作用减弱,CD55又称衰变加速因子(decay accelerating factor,DAF),能增加转化酶复合物解离或衰变的速度,异常PNH细胞膜上CD55的缺乏使转化酶活性增高,因此导致更多的C3沉积于膜上,CD59又称反应性溶血膜抑制物(membrane inhibitor of reactive lysis,MIRL),能抑制补体活化过程中C8和C9之间的相互作用,PNH红细胞上的CD59缺乏可导致红细胞对补体溶血作用的敏感性增强;但PNH异常血小板上的CD59缺乏并不导致血小板破坏,而主要在PNH并发静脉血栓形成中起作用,因为PNH血小板上多聚C9复合物的形成调节障碍,所以有更多的C9复合物插入膜中,产生更多的血栓素,而PNH的异常血小板又对血栓素的反应特别敏感,所以PNH病人易于并发血栓形成, PNH病人粒细胞上Fcγ受体Ⅲα(CDl6a)缺乏可以使病人易于感染,特别是血源性感染,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是本病特征之一,PNH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平行,目前认为,该酶活性降低可能继发于红细胞膜脂质异常,与溶血的发生无关,PNH细胞其他蛋白质,如CD58,CD14,CDw52,乙酰胆碱酯酶,白细胞碱性磷酸酶,尿激酶受体,叶酸受体等丢失的意义不明。
3.PNH红细胞分为3种 根据红细胞对补体溶血的敏感性的不同,可将PNH红细胞分为3种:
(1)极敏感红细胞:它对补体溶血的敏感性为正常红细胞的25~30倍,
(2)中度敏感红细胞:它对补体的敏感性较正常红细胞高3~5倍,
(3)正常红细胞,临床上,约78%PNK病人同时存在(1)和(3)两种细胞,约9%同时存在(1)和(2)两种细胞,其余病人同时存在(2)及(3)两种细胞,极少数病人只有(2)细胞,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1)细胞群所占比例的多少有关,一般情况下,当(1)细胞占20%~50%时即可发生血红蛋白尿,但(2)细胞所占比例虽然高,其临床表现则大多较轻,可不出现血红蛋白尿,此外,一些病人的敏感红细胞所占比例可以随病情发展而改变;有的病人经数月或数年后,敏感红细胞所占比例减少,病情也随之减轻或缓解,
4.诱发溶血因素 本病在睡眠时病情加重,其原因未明,目前认为可能因睡眠时血流缓慢,组织和器官内酸度升高,使血液趋于酸性而致溶血,此外,感染,特别是病毒性感染,药物(如阿司匹林,氯丙嗪,氯化铵,呋喃坦啶,铁剂等),输血,手术,劳累,精神创伤等均可诱发溶血。
起病缓慢,首发症状为轻重不等的贫血,多数病人有血红蛋白尿,其尿呈酱油色或棕色,但有25%病人在病程中始终无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多在夜间睡眠后发生,清晨睡醒时较重,下午较轻,白天睡眠也可致发作,发作时常伴有寒战,发热,头痛,腹痛,腰痛等症状,血红蛋白尿的发作情况差别很大,有的仅偶然发作,有的发作频繁,并常伴有黄疸,发作的诱因以感染为多见,药物,输血反应,疲劳和手术等均可诱发,溶血的量与许多因素有关:
1.异常克隆的大小 血液循环中补体敏感红细胞的所占比率差异很大,1%~90%,这些细胞都有发生溶血的危险,
2.红细胞的异常程度 差异也很大,这与细胞膜表面补体防御蛋白的含量差异较大有关,
1.血象
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如合并缺铁则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常增高,有时减低;白细胞数常减少,合并感染时常升高,血小板常减少。
2.骨髓象和骨髓培养
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的病期中其骨髓象可有不同,多数病人的骨髓增生活跃,以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多见于血红蛋白尿发作者;少数病人的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多见于血红蛋白尿不发作者,骨髓铁染色常阴性,但经多次输血或骨髓增生低下者,其骨髓铁正常或增多,骨髓培养常可发现CFU-E和CFU-GM等的集落数少于正常。
3.尿检查
可见血红蛋白尿,潜血试验阳性,含铁血黄素(Rous试验)试验阳性,
4.特殊溶血试验
(1)酸溶血试验(Ham试验):其原理是:PNH异常红细胞在酸化血清后(pH为6.2),易被补体旁路激活的补体攻击而破裂,此试验有较强特异性,阳性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该试验的敏感性取决于血清中镁离子的浓度,如果血清中镁离子浓度调升到5mmol/L,则可提高该实验的敏感性,但是,该试验难以检测到小的异常细胞群和对补体中度敏感的红细胞。
(2)蔗糖溶血试验:这是一种简便的筛选试验,其原理是在离子浓度低的蔗糖溶液中,补体血清与红细胞膜的结合加强,造成红细胞膜的缺损,使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溢出而溶血,本试验比酸溶血试验敏感,但特异性较差,如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粒细胞白血病等均可出现阳性。
(3)蛇毒因子溶血试验:本实验也有较强的特异性,敏感性较Ham强,比糖水溶血实验略差,其原理是从眼镜蛇提取出的一种蛇毒因子(本身没有溶血)在血清的协同下通过激活补体旁路使PNH异常红细胞破裂而溶血,正常红细胞则否。
(4)补体溶血敏感试验:通过观察使抗体致敏红细胞发生溶血所需要的补体量,可以判断异常红细胞的比例及其对补体溶血的敏感程度。
5.GPI连接蛋白检测
一般情况下,可用相应的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血细胞CD55和CD59的表达,该试验有在粒细胞和血小板易于操作的优点;而且这两种细胞群中的异常细胞所占比例大于红细胞中的异常细胞所占比例,这与血循环中异常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寿命正常有关,一般而言,CD59缺乏最常见,CD16α缺乏最少见,目前认为,检测粒细胞或红细胞上GPI连接蛋白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结果可靠, 常规做影像学检查,如胸片,B超,注意有无肺部感染,胆石和肝,脾肿大等,血管造影可发现静脉血栓,脑CT检查可发现脑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