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
提问咨询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应用中心
登录
|
注册
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
*
疾病名称:
疾病别名:
疾病部位:
--请选择--
背部
腹部
颈部
皮肤
全身
生殖部位
四肢
头部
臀部
胸部
腰部
男性股沟
女性盆骨
上肢
下肢
鼻
耳
口
头
眼
牙
眉
毛发
盆腔
其他
男性胸部
女性胸部
添加部位
科室分类:
--请选择--
内科
外科
儿科
传染病科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肿瘤科
骨科
康复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介入医学科
其他科室
营养科
五官科
医技科
医学影像学
--请选择--
--请选择--
*
疾病内容:
慢性细菌性痢疾大多是因为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肠寄生虫病以及平素不注意饮食卫生等多种原因造成。常常表现为不典型的痢疾症状,腹痛、腹泻、腹胀等。当受凉或进食生冷食物,可引起急性发作,此时会腹泻、腹痛和拉脓血便。时好时坏,虽然治疗,效果也不佳,迁延不愈。
疾病鉴别:
鉴别诊断 与各种非感染性腹泻鉴别,如肠易激惹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结肠癌、肠息肉。可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钡灌肠X线检查。
疾病原因:
病前一周内的不洁饮食史、接触史,当地本病流行情况。
常见症状:
1、病史 病前6个月之内的腹泻病史。本次起病缓急,病后2个月之体温、腹痛、便次、大便性状,影响因素(精神、气候、饮食)。对抗菌药物之治疗反应。 2、体检 腹部压痛、肿块;肝脾大小;肛门指诊。体重,上臂肌围,皮褶厚度。
需做检查:
检验 大便常规,注意查原虫(如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滴虫、霉菌及各种寄生虫虫卵;必要时以PCR法查常见病原菌;大便培养(需氧菌、厌氧菌);药敏试验;免疫功能;肝功能;以及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氮平衡。
疾病预防:
1、寻找诱因,对症处理。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应及时使用免疫增强剂。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立即停止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改用酶生或乳酸杆菌,以利肠道厌氧菌生长。 2、对于肠道粘膜病变经久有愈者,同时采用保留灌肠疗法。 注意: (1)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标。 (3)人群易感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并发症:
慢性菌痢发生并发症较多,主要是机体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所致。最常见的有营养不良及营养不良性水肿,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表现为干燥性眼病、营养不良性贫血、佝偻病,严重者可出现脚气病及坏血病。后者在我国已很少见到。肠部溃疡深者可致大量肠出血,腹泻频繁者可致脱肛,用抗生素过久可致肠道菌群紊乱或合并真菌感染。个别严重营养不良患儿肠道溃疡长久不能修复,可发生肠穿孔。
修改原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
粤ICP备2023094852号
营业执照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