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房结发出激动的频率低于正常的范围,为小常见心律失常,但多无症状,确切发病率不详。婴儿心率每分钟在100次以下,1~6岁每分钟80次以下,6岁以上每分钟在60次以下即可认为窦性心动过缓。严重过缓常出现交界性逸搏。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小儿、运动员,也可见于克汀病、伤寒、阻塞性黄疸病等。在颅内压增高的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及结核性脑膜炎以及应用洋地黄、利血平时,心率也可缓慢。持久性心动过缓可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之早期症状,应密切观察。
主要与下述疾病鉴别:
1.病态窦房综合征 运动试验或窦房结功能激发试验,心率增快不及原有心率的20%~30%,考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窦性心动过缓可明显增快,但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可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早期表现。
2.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于注射阿托品或运动后,心率可成倍增加,而窦性心动过缓逐渐加快。
3.2∶1房室传导阻滞 有时受阻P波重叠T波中,注意T波形态有无隐藏P波,可帮助诊断。
1.迷走神经张力过高
多见于正常儿童,为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致,主要表现在睡眠、屏气、胃显著扩张时。经常从事运动的年长儿童也可表现窦性心动过缓。咽部敏感的小儿用压舌板检查咽部时亦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2.病理情况
少数见于病理情况,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肌炎和病毒性心肌炎,脑缺氧和颅内压增高,伤寒、流感等传染性疾病,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减低及高血钾等病症均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应用β受体阻滞药、洋地黄、奎尼丁、吗啡等药物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3.心脏病手术后
特别是心房手术后,易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正常儿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临床表现,多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就诊检查心电图或24小时心电图时发现。对于病理性原因致小儿窦性心动过缓,心率明显缓慢时,可出现精神差、倦怠,年长儿可诉头昏、胸闷。显著心率减慢时可出现晕厥,甚至抽搐。听诊时心率慢,常伴心律不齐,心音可正常。
一般常规检查无异常,如并发于某些疾病之后,实验室检查随原发疾病不同而异。常规做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他视临床需要选择。心电图特点:
1.常规心电图(清醒和休息状态)
(1)窦性P波 Ⅰ、Ⅱ为直立波,aVR导联倒置。
(2)心率缓慢 <1岁<110次/分钟,1~3岁<90次/分钟,3~5岁<80次/分钟,5~10岁<70次/分钟,10岁以上<60次/分钟。
2.24h动态心电图(睡眠时)
<1岁<80次/分钟,2~6岁<60次/分钟,7~11岁<45次/分钟,12岁以上<40次/分钟,运动员可<30次/分钟。
预防各种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肌炎和病毒性心肌炎;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尿毒症、风湿热、川崎病、神经系统因素、低温、麻醉与药物中毒等引起的心律失常;防止高血钾和各种药物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减少钾的来源:如停用含钾的食物或药物;供给高糖高脂饮食或采用静脉营养,以确保足够热量,减少体内分解代谢所释放的钾。
常并发交界性逸搏或病者窦房结综合征,显著心率减慢时可出现晕厥、抽搐,常伴心律不齐、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是指由于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并引起严重的急性周围回圈衰竭的一种综合征。其病因以急性心肌梗塞最多见,严重心肌炎、心肌病、心包填塞、严重心律失常或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等均可导致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