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automaticatrial tachyc ardia,AAT)又称异位性房性心动过速(ectopic atrial tachycardia,EAT)。其临床特点为心动过速呈持续发作,达数月至数年之久,故又称慢性房性心动过速。婴幼儿患者常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发生心力衰竭。
应与下列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有突发突止的特点,多见于预激综合征患儿。
2.自律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多为持续发作,心电图呈房室分离。
3.持久性交界性反复心动过速(PJRT) 特殊的房室折返心动过速,逆传支为具有递减传导的隐性旁路(多为位于后间隔区的旁路),呈持久发作。但心电图RP/PR>1。PR间期正常或缩短,P波Ⅱ、Ⅲ、aVF倒置。
4.房性心动过速伴二度房室阻滞 呈急性发作,常见于洋地黄中毒患者。
多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患儿,少数有心脏病。因心房异位病灶4相舒张期除极速率加快所致,异位病灶可在左房或右房,可能由于心房肌残留具有自律性的胚胎细胞引起。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automaticatrial tachyc ardia,AAT)又称异位性房性心动过速(ectopic atrial tachycardia,EAT)。其临床特点为心动过速呈持续发作,达数月至数年之久,故又称慢性房性心动过速。婴幼儿患者常导致心a 发病年龄多在学龄前期,我院住院的31例异位性房性心动过速患儿,6岁以内19例(61%),1岁以内8例(26%)。患者可有烦躁、气促、多汗、心悸等症状。心率150次/min以上,但不恒定,受自主神经影响。入睡或安静时减慢,醒后或活动时加快,相差可在50/min以上。心动过速持续发作,可达数月至数年,无休止的心动过速导致快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tachycardia cardiomyopathy),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下降,约50%患儿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婴儿期更为明显。转为窦性心律后,心功能及心脏扩大恢复正常。无器质性心脏病患儿,持续数年,可自行缓解,预后较好。 自律性房速的诊断标准除了房速诊断标准外,还有以下几点:
1.程序刺激心房不能诱发或终止房速,但可自发或被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所诱发。
2.房速发作时有频率逐渐加快的温醒现象。
3.可被超速起搏所抑制。动过速性心肌病,发生心力衰竭。
可发现低氧血症、酸中毒等。
1.心电图特点
(1)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持续1个月以上。按心动过速发作情况分两型:
①连续型:持续发作,其间无窦性搏动。
②反复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在发作之间出现1个或2、3个窦性搏动。此两型可互相转变。
(2)异位P波:清晰易见,P波电轴多数0°~90°,异位灶位于高右房,Ⅰ、Ⅱ、aVF导联P波直立;少数在左房,P波Ⅰ导联倒置,Ⅱ、Ⅲ、aVF导联直立;位于低右房仅3%,Ⅰ、Ⅱ、Ⅲ、aVF导联P波倒置。
(3)心房率:增快,但不恒定,多数为115~250次/min。坐位、紧张、烦躁时加快,而平卧、安静、入睡时减慢。昼夜差别可在50次/min以上。
(4)QRS波:形态正常。
(5)P-QRS关系:可有一度和(或)二度房室阻滞,以前者多见。
2.X线片 可见心影增大、肺淤血表现。
3.B超 无血性心力衰竭时,可见肝脏肿大。
积极预防先心病;防治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各种胃肠疾患、尿毒症、风湿热、川崎病、神经系统因素、低温、麻醉与药物中毒等引起的心律失常。尽量避免诱因,如饮浓茶、喝酒及应用兴奋心脏加快心率的药物。保持心情愉快,防止过度激动与焦虑。如有心肺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时应积极治疗。对反复发作、症状明显而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时,应及时就诊,尽早查明原因,以利防治。
如患者长时间持续心率增快可发生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形成扩张型心肌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呕吐、腹痛等症状,可明显增大形成扩张型心肌病。继而发展为心力衰竭。反复持续发作可并发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病常由其它疾病所引起,故其并发症与病因有关,常见的并发症有相应的急性肺水肿、心衰、心源性休克等危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