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肺炎是由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是我国儿童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腺病毒感染可引起咽-结合膜热、肺炎、脑炎、膀胱炎、肠炎等,其中腺病毒肺炎是婴幼儿肺炎中最严重类型之一。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特别应注意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腺病毒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几乎相同,都有高热,呼吸困难及嗜睡等症状均不太明显。但一般腺病毒肺炎均有体征,支原体肺炎有的只有X线阴影而无?音等征或可助鉴别,但最终只能依靠实验室特异诊断。 5个月以下小婴儿腺病毒肺炎临床表现较婴幼儿腺病毒肺炎明显为轻,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所致肺炎无法鉴别,只有靠快速诊断或病原诊断。
病原体为腺病毒,已知腺病毒有41个血清型别,其中很多与人类上、下呼吸道感染密切有关。我国流行的腺病毒肺炎多数由3型及7型引起,但11、5、9、10、21型亦有报道。临床上7型重于3型。从我国北方和南方各地住院病儿的病原学观察(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及白求恩医大,1962;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及病毒研究所,1962~1967,1974~1977;上海第一医学院,1962~1964;广州市人民医院,1973~1983;湖北医学院,1973~1980等)均证明3型和7型腺病毒为腺病毒肺炎的主要病原。从咽拭子、粪便或死后肺组织可以分离出病毒,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早期(发病5~10天或更早)上升4倍以上。在一部分麻疹并发肺炎的严重病例,也得到同样的病原学检查结果。北京等地还发现11型腺病毒也是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较常见的病原(儿科研究所,1964~1966)。此外,21、14及1、2、5、6等型亦在我国大陆逐渐出现,台湾则以1、2、5、6型为主。白求恩医大对1976~1988年分离的3、7型腺病毒,进行了基因组型的分析,证明7型多导致重症肺炎。
1.起病
潜伏期3~8天。一般急骤发热,往往自第1~2日起即发生39℃以上的高热,至第3~4日多呈稽留或不规则的高热;3/5以上的病例最高体温超过40℃。
2.呼吸系统症状
大多数病儿自起病时即有咳嗽,往往表现为频咳或轻度阵咳,同时可见咽部充血。呼吸困难及发绀多数开始于第3~6日;重症病例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喘憋及口唇指甲青紫。重症病儿可有胸膜反应或胸腔积液。
3.神经系统症状
一般于发病3~4天以后出现嗜睡、萎靡等,有时烦躁与萎靡相交替。在严重病例中晚期出现半昏迷及惊厥。部分病儿头向后仰,颈部强直。除中毒性脑病外,尚有一部腺病毒所致的脑炎,故有时需作腰穿鉴别。
4.循环系统症状
面色苍白较为常见,重者面色发灰。心率增快,轻症一般不超过每分钟160次,重症多在160~180次/分钟,有时达200次/分钟以上。重症病例发病第6~14日出现心力衰竭。肝脏逐渐肿大,少数也有脾肿大。
5.消化系统症状
半数以上有轻度腹泻、呕吐,严重者常有腹胀。腹泻可能与腺病毒在肠道内繁殖有关,但在一部分病例也可能由于病情重、高热而影响了消化功能。
6.其他症状
可有卡他性结膜炎、红色丘疹、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
1.血象白细胞总数在早期(第1~5天)大部减少或正常,约62%病例在10×109/L以下,36%在(10~15)×109/L,分类无任何特殊改变。晚期白细胞数值与早期类似,惟有继发细菌感染时才升高。血涂片检查,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及四唑氮蓝染色,一般较正常小儿或细菌性肺炎患儿为低,虽白细胞总数高达15×109/L,但白细胞碱性磷酸酶指数仍明显降低。
2.病原学检查 确诊要依据鼻咽洗液病毒分离、双份血清抗体测定,部分病儿血清冷凝集试验可为阳性。目前采用免疫荧光法(间接法较直接法更为适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特异性IgM测定,免疫酶技术作快速诊断有助于及时确诊。但不能对腺病毒进行分型。而常规咽拭子病毒分离及双份血清抗体检查,只适用于实验室作为回顾诊断。
3.尿检发热期间部分病例尿检查有少量蛋白。
4.脑脊液检查 表现脑膜刺激征的患儿中,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1.X线检查 X线形态与病情、病期密切关系。肺纹理增厚、模糊为腺病毒肺炎的早期表现。肺部病变多在发病第3~5天开始出现,可有大小不等的片状病灶或融合性病灶,以两肺下野及右上肺多见。发病后6~11天,其病灶密度随病情发展而增高,病变也增多,分布较广,互相融合。与大叶肺炎不同之处是,本病的病变不局限于某个肺叶,病变吸收大多数在第8~14天以后。若此时病变继续增多、病情加重,应疑有混合感染。肺气肿颇为多见,早期及极期无明显差异,为双侧弥漫性肺气肿或病灶周围肺气肿。1/6病例可有胸膜改变,多在极期出现胸膜反应,或有胸腔积液。
2.B超 腹部B超有肝脾肿大;胸部B超有 胸腔积液。 3.心电图有心肌损害,心电图一般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重症病例有右心负荷增加、T波、ST段的改变及低电压,个别有Ⅰ°~Ⅱo房室传导阻滞,偶尔出现肺型P波。
3、4、7型腺病毒口服减毒活疫苗经国外小规模应用已证明有预防效果,但尚未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流行期间,特别在病房,应尽量隔离,以预防交叉感染;在地段工作中多做婴幼儿上感的家庭治疗,在托幼机构要特别注意早期隔离及避免患感冒的保育员继续担任护理工作,以减少传播机会。据报道,腺病毒交叉感染发生率达60%~85%。接触时间短者20min即可致病,潜伏期为4~6天。因此,腺病毒感染患儿不能与其他患儿同室,以避免交叉感染。
在腺病毒肺炎病程中,可并发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肺炎链球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感染,以致病势更为严重。在腺病毒肺炎后期,以下几点常提示有继发细菌感染存在:
1.于发病10天左右病情不见好转,或一度减轻又复恶化。
2.痰变为黄色或淘米水色。
3.身体其他部位有化脓灶。
4.出现脓胸。
5.X线检查出现新的阴影。
6.白细胞计数增高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或核左移。
7.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或四唑氮蓝染色数值增高。在重症腺病毒肺炎的极期(第6~15病日),少数病例可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尤其易发生在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在DIC发生前均有微循环功能障碍,最初多仅限于呼吸道及胃肠道小量出血;以后可有肺、胃肠及皮肤广泛出血。本症经初筛试验、筛选试验及确定试验可肯定诊断。长春白求恩医大发现重症病例或并发7型或3型腺病毒心肌炎者,以起病急、恢复快为特点。一般见于病程第2周早期,随着心肌缺氧、水肿的消除,其恢复较快。但由于合并心力衰竭,往往漏诊心肌炎;所以应重视突然出现苍白、多汗、呕吐、腹痛、心界扩大、心率变快或变慢,以及肝大等,常规做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以确定诊断。重症肺炎还常并发肺纤维化、慢性肺炎、肺不张及支气管扩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