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动脉炎(GCA)过去称颅动脉炎、颞动脉炎、肉芽肿性动脉炎,后认识到体内任何较大动脉均可受累,而以其病理特征命名。GCA病因不明,是成人最常见的系统性血管炎。本病主要累及50岁以上患者颈动脉的颅外分支。GCA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不可逆的视觉丧失。
1.结节性多动脉炎 主要侵犯中小动脉,如肾动脉(70%~80%)、腹腔动脉或肠系膜动脉(30%~50%),很少累及颞动脉。
2.过敏性血管炎 主要累及皮肤小血管、小静脉或毛细血管,有明显的皮损如斑丘疹、丘疹、紫癜、瘀斑、结节、溃疡等。
3.Wegener肉芽肿 以上、下呼吸道坏死性肉芽肿、泛发性中小动脉炎及局灶坏死性肾小球肾炎(80%)为主要特征。
4.主动脉弓动脉炎 主动脉弓部动脉炎病变广泛,常引起动脉节段性狭窄、闭塞或缩窄前后的动脉扩张等,侵犯主动脉的GCA少见。
5.其他 应与恶性肿瘤、全身或系统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头痛、贫血、失明等进行鉴别。
GCA病因未明。发生GCA最大的危险因素是高龄。本病从不发生在50岁以前,在50岁以后它的发病率稳步上升。民族、地域和种族也是重要的发病因素,最高的发病率见于斯堪的纳维亚和美国的斯堪的纳维亚移民后裔中。GCA的发生还具有遗传易感性,最近研究证实GCA与人类白细胞抗原II类区域的基因相关。家族发病情况调查发现,GCA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发病较多,且多半有HLA-DR4和CW3,提示有基因易感性。此外,GCA的发病还存在环境危险因素,以及性别和健康状态。
GCA炎症反应集中于动脉内弹力膜,可能与其中某些自身抗原有关。免疫组化研究也发现,在炎症的颞动脉壁层内有免疫球蛋白沉积,浸润的炎症细胞以TH细胞为主,患者周围血的淋巴细胞在试管内对人动脉及肌抗力原敏感。
GCA平均发病年龄70岁(50~90岁之间)。女多于男(2:1)。GCA发病可能是突发性的,但多数病人确定诊断之前已有几个月病程和临床症状,如发热(低热或高热)、乏力及体重减轻。与受累动脉炎相关的症状是GCA的典型表现。
1.头痛
是GCA最常见症状,为一侧或两侧颞部、前额部或枕部的张力性疼痛,或浅表性灼痛,或发作性撕裂样剧痛,疼痛部位皮肤红肿,有压触痛,有时可触及头皮结节或结节样暴涨的颞浅动脉等。
2.其他颅动脉供血不足症状
咀嚼肌、吞咽肌和舌肌供血不足时,表现典型的间歇性运动停顿,如咀嚼肌痛导致咀嚼暂停及吞咽或语言停顿等。睫后动脉、眼支动脉、视网膜动脉、枕皮质区动脉受累时,可引起复视、眼睑下垂或视力障碍等。10%~20%GCA患者发生一侧或双侧失明,或出现一过性视力障碍、黑蒙等先兆。失明是GCA严重并发症之一。一侧失明,未能及时治疗,常1~2周内发生对侧失明,8%~15%GCA病人出现永久性失明,因而确定 GCA诊断与及早治疗是防治失明的重要原则。部分病人可出现耳痛、眩晕及听力下降等症状。
3.其他动脉受累表现
10%~15%GCA表现出上、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的征象,出现上肢间歇性运动障碍或下肢间歇跛行;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或腋动脉受累时,可听到血管杂音,搏动减弱或搏动消失(无脉症)等;主动脉弓或主动脉受累时,可引致主动脉弓壁层分离,产生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需行血管造影诊断。
4.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GCA可有抑郁、记忆减退、失眠等症状。
1.动脉活组织检查
颞浅动脉或枕动脉活组织检查是确诊GCA最可靠的手段。颞浅动脉活检的阳性率在40~80%之间,特异性100%。由于GCA病变呈节段性跳跃分布,活检时应取足数厘米长度,以有触痛或有结节感的部位为宜,并作连续病理切片以提高检出率。颞动脉活检比较安全,一侧活检阴性可再作另一侧或选择枕动脉活检。
2.颞动脉造影
对GCA诊断有一定价值,可发现颞动脉管腔不规则及狭窄等改变,也可作为颞动脉活检部位的指示。
3.选择性大动脉造影
疑有大动脉受累时可进一步作选择性动脉造影,如主动脉弓及其分枝动脉造影等。
1、嚼暂停(jaw claudication)及吞咽或语言停顿;
2、视、眼睑下垂或视力障碍等,失明是GCA严重并发症之一;
3、部分病人可出现耳痛、眩晕及听力下降;
4、抑郁、记忆减退、失眠等。
其次本病还可以并发症有脑出血、脑血栓、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心肌梗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