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切除后胆汁反流性胃炎(postgastrectomy bilereflux gastrieis)是指胃切除术后,由于幽门功能不全以致胆汁反流而引起的胃炎。因反流液呈碱性,故又称胃切除后碱性反流性胃炎(postoperative alkalinereflux gastritis)。毕II式手术较毕式I手术发病率高,而迷走神经切断术者最低。体查可有上腹部及剑突下可有压痛,后期可有贫血,消瘦,舌炎等表现。
胃切除后胆汁返流性胃炎应与消化性溃疡、心绞痛、食管癌和食管真菌感染等病相鉴别。
胃手术切除了幽门或迷走神经干切断使幽门失去神经支配,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的机会明显增多。其中的胆酸可溶解脂蛋白而破坏胃粘膜的屏障作用,H+即进入胃腔,而H+则由胃腔进入胃粘膜。进入胃粘膜内的H+又可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后者再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进而加重胃粘膜的损伤,并产生炎症、糜烂和溃疡。十二指肠液中的胰液与胆酸对胃粘膜的损伤更有协同作用。此外,胃手术尤其是毕氏Ⅱ式手术后,对胃粘膜屏障有加强作用、能抵抗H+逆向弥散作用的胃泌素分泌减少,使胃粘膜的屏障机能削弱,也是反流性胃炎发病的因素之一。
具体地说,导致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原因有:
(1)胃大部切除术后,幽门括约肌被切除,失去防止胆汁返流的结构。
(2)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幽门呈开放状态,十二指肠更畅通无阻,胆汁返流入胃,这种状态的病人较多。或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致使幽门炎症、水肿、感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
(3)胆囊结石、长期吸烟、饮酒、高脂肪饮食等也会引起胆汁返流。
1、中上腹持续性烧灼痛最为常见,约占80~90%。餐后疼痛加重,服制酸药物无效。
2、胆汁性呕吐为其特征性表现。胃部分切除术后,产生胆汁性呕吐者约15%~25%,严重者约5%~10%,呕吐后症状并不能缓解。由于胃排空同时受阻,故呕吐常可于半夜发生,呕吐物中可伴有食物。
3、可有贫血、消瘦、舌炎和腹泻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
1.胃镜检查:在内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胆汁反流,胃黏膜表现为弥漫性充血,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黏膜皱襞水肿或糜烂。
胃镜检查是目前临床运用最为广泛的检查方式,不过,该方法需要精良的操作和严格的消毒,否则不但会对患者的胃部造成损伤,还可能交叉感染,引起多种疾病。
2.胃吸出物测定:通过从患者鼻腔插入胃管到达胃腔,继而抽吸空腹和餐后胃液,测定其中胆酸含量,如空腹基础胃酸分泌量<3.5mmol/h,胆酸超过30ug/ml,则可确诊胆汁返流性胃炎。
这种检查方法非常准确,但是检查过程会令患者感到非常不适。
3.同位素测定:通过静脉注射2mCi99mTc-丁亚胺双醋酸,观察肝、胆囊及胃部,决定肠胃返流指数。通过对胃内同位素含量的检测,可了解肠胃返流的程度。
1、避免油腻过饱饮食,宜少量多餐。
2、去除某些加重病情的因素包括戒烟、避免情绪紧张和不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
本病除可致食管狭窄、出血、溃疡等并发症外,反流的胃液尚可侵蚀咽部、声带和气管而引起慢性咽炎、慢性声带炎和气管炎,临床上称之Delahunty综合征。胃液反流和吸入呼吸道尚可致吸入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