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它进入人体后,选择性的侵犯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的严重受损,使机体肿瘤的易感性和机会感染的发生率也因而增加。感染HIV的单核细胞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损害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
1.平时临床上对脑炎、脊髓、神经和肌肉等疾病的鉴别诊断,应详细询问病史,考虑有否艾滋病的可能性,须仔细加以鉴别。
2. 艾滋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艾滋病患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合并弓形虫病、单纯性疱疹、结核病、梅毒等感染。也可有2种以上的损害同时存在,如艾滋病性痴呆同时合并脊髓病。艾滋病患者可数种病变出现类似症状,如患颅内占位性病变时,应同时考虑弓形虫病、结核性肉芽肿、真菌性肉芽肿、细菌性脑脓肿、原发性淋巴肉瘤等。
HIV是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中的一种,包括HIV-1和HIV-2两种,HIV-1的毒性与致病性均较HIV-2为强,是主要的病原微生物。目前,HIV-2感染主要限于西非一些国家的AIDS患者,而且引发AIDS的机制仍然不清楚。HIV-1病毒本身和其代谢产物均具有直接的致病作用。HIV-1活性的主要特点是将染色体组的RNA反转录成双链DNA,然后移入宿主细胞核内,通过整合酶将它整合入宿主染色体中成为长久的构筑,机体无法将其清除。它可以没有活动保持静止,也可具有较高的基因表达性能而积极参与病毒生产。HIV-1还具有嗜神经的特点,可依靠突变而获得亲神经的特异性变种。HIV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长期存活,并直接 感染而造成许多损害。同时,HIV-1不总导致细胞死亡,因此神经组织可以作为病毒储存的地方。
1、 HIV直接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
(1)急性脑病、脑膜脑炎。
(2)亚急性脑炎,又称亚急性HIV脑病和艾滋病痴呆征,最常见。
(3)脊髓病。
(4)周围神经病。
2、 中枢神经系统的机会性感染:
由于细胞免疫的严重缺陷,可以发生多种机会感染。
(1)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
(2)中枢神经系统结核及非典型鸟分支杆菌感染。此外,临床上弓形虫脑病也比较常见, 多数患者发生弓形体性脑炎。
3、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常见的为淋巴瘤。
4、 脑卒中:艾滋病的神经系统合并症多无特效治疗。
1.HIV抗体的检测 HIV感染后最早表达p24抗原,持续数周后逐渐消失,但逐渐出现针对p24和gp41等病毒表面蛋白的抗体,当检查到抗体时即可认为有病毒存在。
2.抗原检测 ELISA双抗夹心法可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p24抗原,前者有利于确定急性感染者的抗原血症,后者有利于痴呆综合征的诊断。
3.PCR技术 可检测出微量的病毒DNA,放射自显影方法还可以观察到病毒存在的部位。
4.脑脊液检查 包括涂片染色、病毒分离和培养,测定抗原-抗体的效价,并由此以确定感染的类型和病毒体。
5.脑组织活检 对脑内疑有艾滋病病变者,可通过CT和MRI确定活检部位,有确诊意义。
6.CT扫描 是应用广泛的检查方法,通过CT检查发现艾滋病病人约35%有单纯性脑萎缩,25%有局灶性脑损害。HIV脑病、真菌性脑膜炎多正常,扫描异常可见于弓形虫病(50%~70%),其他如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0%~25%),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变(PML)(10%~22%);低密度灶增强不明显者,可能为PML或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病灶局限于脑白质者提示为PML;中枢神经淋巴瘤可有占位效应;有环形增强者,特别是病灶位于基底节者提示为弓形虫病;进行性脑萎缩提示为痴呆复合征。经过治疗,CT复查有助于观察疗效和预后。
7.MRI图像 对早期脑部病变更敏感,较CT检查更精确,尤其是CT只能显示单一病灶时,MRI可能提示更多的病灶。弓形虫病一般为双侧多发颅内异常,若MRI只显示单一病灶时可除外该病。
8.脑电图 艾滋病脑病可示基本节律减慢(7~7Hz),弓形虫淋巴瘤以局灶改变为主。经治疗病情好转者,脑电图也可有改善。
9.其他检查 可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检查方法,如肌电图、脑血管造影等特殊检查,以帮助诊断。
艾滋病主要问题是预防感染,一旦感染则后果严重,因此应注意切断3条主要传播途径,如性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减少发病。
由于HIV为艾滋病的致病因子,机体一旦受感染后,就会引起免疫系统的破坏,因此,艾滋病在发病过程中就会引起各种病因的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等合并症。而且合并症又能再继发合并症,如Kaposi肉瘤可同时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晚期,不但常继发其他疾病,而且可致多器官衰竭(MOSF),继发代谢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