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具有肾功能恶化倾向和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由于本组疾病的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可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化。
中医学解释此病的病因:如《医宗必读·水肿胀满》说:“虚人水肿者,土虚不能制水也,水虽制于脾,实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金匮要略》有:“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形如水状,反不渴,水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表里冷湿,久久得之”等。《医宗必读·水肿胀满》说:“凡诸实证,或六yin外客,或饮食内伤,阳邪急 促,甚至必暴,每成于数日之间;若是虚证,或情志多劳,或酒色过度,日积月累,其来由渐,每成于经月之后。”《医学入门》也说:“阳水多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风寒暑气而见阳证;阴水多内因,饮水及茶酒过多,或饥饱劳役房欲而见阴证。”
中医诊断标准:
(1)水肿期:此期病因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风邪外侵,水湿内停,气滞血瘀,虚则主在脾肾,可表现为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等。①风水相搏:本型多见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者。由于体虚感受风邪,邪客肌表内舍于肺,肺失宣肃,水道不通,乃致风水相搏,风遏水阻,泛滥肌肤而发为水肿。证候:头面部先肿,继而遍及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但恢复较快,水便不利,并伴有恶寒发热,骨节酸沉,咳嗽胸闷,或咽痛,舌淡苔薄,脉浮紧或浮数,体检呈肾炎面容,血压大多数升高,尿检有蛋白、血尿、管型尿等。②脾虚湿困:本型多见于慢性肾炎患者病程较长者,由于水湿内停,湿邪困脾,脾气被遏,则气伤而运化呆滞,由此导致水肿日久不消。证候:面色萎黄或苍白,腹大胫肿,脘闷腹胀,甚或上泛清水,纳少,少气懒言,神疲乏力,体胖,苔白,脉濡缓,体检双下肢指凹性浮肿,甚者伴有腹水。尿检有大量蛋白尿。血浆白蛋白降低。 ③脾肾阳虚:本型多见于慢性肾炎病程日久水肿不退的患者。由于脾阳不足,不能制水,肾阳虚衰,不能主水,以致水湿泛滥,泛溢肌肤,甚至全身漫肿。证候:全身高度浮肿,甚至胸腹水并见,面色晄白,皮肤发亮,按之之凹陷恢复较慢,伴畏寒肢冷,腰酸腿痛,倦怠肢软,腹胀纳差,大便溏薄,舌体胖大而润,苔白滑或腻,脉沉迟无力。④气滞水停:盖因水停三焦日久,阻塞气机,或因肝郁气滞,肝失疏泄,皆使气机不畅,水道不通,终致气滞水停而成水肿。证候:除水肿外,必有胀满较著如膺胀膨大,胸腹满闷,呼吸急促,四肢肿胀紧迫光亮,小便不利,或有胁痛,舌质暗苔白,脉沉弦。⑤湿热蕴结:由于土壅木郁,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蕴,积久化热,热蒸湿郁,湿热搏结,水肿乃成。证候:头面与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浮肿,皮肤或黄,身热汗出,口渴不欲饮水,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尿黄或呈茶色,淋漓涩涌,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⑥血瘀停滞:慢性水肿日久不消,邪入络脉,以致络脉瘀阻,盖因血能病水,水能病血之故,长此以往则瘀水互结互化,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证候:病程较长,水肿皮肤有赤缕血痕,尿血,皮色苍黯粗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见爪甲青紫,脉涩等。⑦阴虚水肿:由于本病病程绵长,日久伤阴,或过用激素,温补之品耗伤阴津,加之水肿本身即可伤阴(血管水分有余,而血管内水液不足),故临床阴虚水肿也颇为常见。证候:水肿口渴,渴不多饮,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心烦不寐,面部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2)水肿消退期(或从无水肿者):本期(或无水肿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机以正气亏虚为主要矛盾,根据正虚不同,临床常见以下证型。①脾肾气虚:慢性肾炎发展至水肿消退阶段,脾肾必受所合戕,即使无有水肿者,由于慢性肾炎迁延日久,亦必有脾肾亏虚。证候:面色苍白或淡黄无华,气短倦怠,食少纳差,食入腹胀,大便溏薄,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清长,夜尿频多,舌淡胖苔薄,脉沉弱。②脾肾阳虚:
慢性肾炎水肿消退阶段,并不意味着脾肾阳虚病理机理的撤除。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不能生土;脾阳虚衰,久必及肾,终成脾阳肾阳两虚。证候:面色晄白,腰膝酸痛,畏寒肢冷,倦怠无力,纳差腹胀,便溏,夜尿频多,舌体胖润,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无力。水肿时消时现。③肝肾阴虚:本证多因温补脾肾太过,或用激素较长,日久伤阴所致。证候:面红烦燥,口干咽燥,渴喜冷饮,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尿色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象细数。④气阴两虚:气阴两虚证是慢性肾炎临床最常见的证型,主要原因是慢性肾炎一部分病人过多使用激
素治疗,激素易致病人出现阴虚内热,随着激素的减量,又逐渐转化为气阴两虚证,再者,慢性肾炎病情缠绵反复,在其病变过程中,气虚者,日久气损及阴,肾阴虚者,日久阴损及气,最终皆可导致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证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也可以转化为气阴两虚证。证候:全身乏力,腰膝酸软,畏寒或肢冷但手足心热,口干而不欲饮,纳差腹胀,大便先干后稀,小便黄、舌暗红,舌体胖大则有齿痕,脉沉细而数或弦细。
西医诊断标准:
慢性肾小球肾炎诊断标准:
1985年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于南京)讨论修正
1.起病缓慢,病情迁延,时轻时重,肾功能逐步减退,后期可出现贫血、视网膜病变及尿毒症。
2.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肿及高血压等表现,轻重不一。
3.病程中可因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诱发急性发作,出现类似急性肾炎的表现。也有部分病例可有自动缓解期。
4.根据临床表现可进一步区分为:
(1)普通型:有肾炎的各种症状,但无突出表现。
(2)高血压型:除一般肾炎症状外,还有高血压的突出表现。
(3)急性发作型:在慢性过程中出现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
西医诊断依据:
凡具有上述临床表现,持续1年以上者,均应考虑本病。肾穿刺活组织检查不仅有助于确诊,而且能估计预后指导治疗。
西医鉴别诊断:
慢性肾炎的诊断过程中最重要的鉴别诊断为除外肾病综合征和系统性疾病引起继发的肾脏改变。下面简述如下:
1.肾病综合征 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是诊断肾病综合征的主要依据。慢性肾炎的部分患者,由于大量蛋白尿致低蛋白血症,可以呈现肾病综合征的表现。
2.慢性肾盂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晚期可有较大量蛋白尿和高血压,有时与慢性肾炎很难鉴别。后者多见于女性,多有泌尿系感染史。肾功能的损害多以肾小管损害为主,可有高氯酸中毒、低磷性肾性骨病,而氮质血症和尿毒症较轻,且进展很慢。静脉肾盂造影、同位素肾图及肾扫描有助于诊断。
3.原发性高血压继发肾损害 肾炎多发生在青壮年,高血压继发肾损害发生较晚。病史非常重要。是高血压在先,还是蛋白尿在先,对鉴别诊断起主要作用。在高血压继发肾脏损害者,尿蛋白的量常较少,罕见有持续性血尿和红细胞管型。而肾功能的损害相形之下较严重。肾穿刺常有助鉴别,有人发现20%初步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者,经肾穿刺确诊为慢性肾炎。
4.红斑狼疮性肾炎 狼疮肾炎的临床表现与肾的组织学改变均可与慢性肾炎相似。不过红斑狼疮在女性好发,且为一系统性疾病,可伴有发烧、皮疹、关节炎等。血细胞下降,免疫球蛋白增加,并有狼疮细胞和抗核抗体。血清补体水平下降。肾脏组织学检查可见免疫复合物广泛沉着于肾小球各部位,复合物中1gG免疫荧光染色呈强阳性。
5.IgA肾病 IgA肾病好发于青年男性,发作性血尿为其特点。常在劳累或呼吸道感染后很快(1~4天)出现血尿(镜下或肉眼),但多只持续数日后即消失或遗留少许红细胞,蛋白尿多不明显。确定诊断常须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以与慢性肾炎鉴别。
6.其他如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糖尿病毛细血管间肾小球动脉硬化、痛风肾、多发性骨 髓瘤、淀粉样变累及肾脏等,各有其特点,在诊断慢性肾炎时,均予以除外。
西医病因:
大多数慢性肾炎的病因不清楚。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迁延不愈病程在1年以上,可转入慢性肾炎。但大部分慢性肾炎并非由急性肾炎迁延而致,其他细菌及病毒感染亦可引起慢性肾炎。慢性肾炎大部分是免疫复合物疾病,可由循环内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或由肾小球原位的抗原(内源或外源)与抗体形成而激活补体,引起组织损伤。也可不通过免疫复合物,而由沉积于小球局部的细菌毒素、代谢产物等通过“旁路系统”激活补体,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而导致肾炎。继局部免疫反应之后,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在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中亦可能起很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研究结果提示:①肾小球病变能引起肾内动脉硬化,加重肾实质缺血性损害。②肾血流动力学代偿性改变引起肾小球损害。③肾性高血压可引起肾小球结构和功能的改变。④肾小球系膜的超负荷状态可引起系膜区(基质及细胞)增殖,终至硬化。
中医病因:
慢性肾炎的病因,根据中医文献中的有关论述,可以归纳为素因、主因、诱因三大类。 1.素因 本病的发生多由于外邪侵袭,内伤脾肾,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脾肾虚损实为本病的素因。 2.主因 外界气候的寒冷、潮湿,可以引起身体沉重,腹大胫肿。在五行中湿属土,寒属水,外湿侵袭多能伤脾,寒水外受多致伤肾。另外,脾虚则易有湿邪为患,肾阳不足则可寒水泛滥,某些慢性肾炎脾肾阳虚而无水肿的患者,故慢性肾炎的主因与风、寒、湿有关。 3.诱因 慢性肾炎一般多属阴水,故其诱因与酒色、饮食、劳累有关。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者,亦可属于阳水,当与外感客邪诱发有关。
中医病机:
慢性肾炎水肿的病机主要是与肺、脾、肾三脏及三焦对水液代谢功能的失调有关。因为慢性肾炎在急性发作时,由于风邪外袭,肺的治节、肃降失司,可以出现面部水肿,或加重 原来脾、肾两虚所引起的水肿;脾虚不能运化则水湿贮留也可以水肿;肾虚不能化气,亦可水湿贮留而肿。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道路,三焦气化的正常与否,直接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有关,另外肝主疏泄,肝气失于条达,亦可使三焦气机塞塞,决渎无权,而至水湿内停,因此间接也与肝的功能有关。同时在临床上还应注意气、血、水三者的关系。关于蛋白尿的病机: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精微物质由脾生化,又由肾封藏,因此蛋白尿的形成,实与脾肾两脏的虚损密切相关,脾能升清,脾虚则不能升清,谷气下流,精微下注;肾主闭藏肾虚则封藏失固,肾气不固,精微下泄。因此,蛋白尿发生的机理,可以从脾肾气虚,即脾气下陷,肾气不固来理解。另外,他脏功能失调或邪扰肾,亦可影响肾之封藏而致蛋白尿。临床所见肾性高血压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居多,亦有气阴两虚肝阳上亢者,这是因为肝肾阴虚,迁延不愈阴损及气,必然同时出现脾肾气虚现象,故见气阴两虚,同时又见肝阳上亢,以致眩晕耳鸣。也有一部分肾性高血压是在脾肾阳虚、水湿泛滥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因为水湿上扰清窍以致引起眩晕。有的肾性高血压加入活血化瘀的治疗,可使血压稳定或下降,这是因为肝气郁滞、疏泄失畅的缘故。 慢性肾炎血尿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热、虚、瘀三个方面,其中以阴虚内热为最常见,如属肝肾阴虚,多因阴虚生内热,以致血热妄行而出血,随精微下泄而有血尿;如属脾肾气虚者,则是脾不统血,气不摄血,以致血不归经而出血,随精微下流而出现血尿。既然已经发生出血则必有瘀滞,如何处理好止血与活血的关系,可能有助于血尿的治疗。营血来源于中焦,当慢性肾炎经久不愈,脾气进一步虚损时,由于运化失职,生化无权,必然逐渐发生贫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由于肾气失固,精微不断下泄,故亦必然逐渐产生贫血,因此慢性肾炎经久不愈出现贫血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脾肾亏损的情况。
简述几种常见病理类型。①系膜增殖性肾炎:常见有肾小球系膜细胞弥漫增殖和基质增多。②膜增殖性肾炎:病理显示有较多新月体形成者预后差。③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由于本病早期病变始于髓旁单位,易造成肾活检漏诊或误诊。④膜性肾病:缓解者使用肾毒性药物或有损害肾功能因素时可使病情较快恶化。
在慢性肾炎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加剧因素有:①应用肾毒性药物。②感染:尤其是泌尿道或呼吸道感染。③血流动力学改变:如持续高血压或血压骤降、休克或心力衰竭等。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和其他代谢紊乱:如低钙高磷血症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⑤妊娠:有大量蛋白尿、高血压或肾功能减退时,妊娠可加重肾脏病变,胎儿生长受影响。⑥其他:任何预防接种均可加重病情。
本病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早期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也可仅表现为尿蛋白增加,尿沉渣红细胞增多,可见管型,有时伴乏力,倦怠,腰酸,食欲不振,水肿时有时无,多为眼睑水肿和(或)下肢凹陷性水肿,一般无体腔积液,肾小球滤过功能及肾小管浓缩稀释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部分患者可突出表现为持续性中等程度以上的高血压,可出现眼底出血,渗出,甚至视盘水肿,有的患者可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24h),甚至呈肾病综合征表现,在非特异性病毒和细菌感染后病情可出现急骤恶化,慢性肾炎患者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大量蛋白尿,甚至肉眼血尿,管型增加,水肿加重,高血压和肾功能恶化,经适当处理病情可恢复至原有水平,但部分患者因此导致疾病进展,进入尿毒症阶段。
慢性肾炎可因病损的性质不同,病程经过有显著差异,从首次发现尿异常到发展至慢性肾衰,可历时数年,甚至数十年,高血压,感染,饮食不当,应用肾毒性药物及持续蛋白尿等,均能加速慢性肾炎进入慢性肾衰竭,慢性肾炎临床一般分3种类型:
1.慢性肾炎普通型 为最常见的一型,患者可有无力,疲倦,腰部酸痛,食欲不振,水肿时有时无,一般不甚严重,常伴轻度到中度高血压,面部虚黄,苍白,眼底动脉变细,有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尿检可见中等度蛋白尿(少于3.0g/d),尿沉渣有红细胞和各种管型,肌酐清除率降低;酚红排出减少,尿浓缩功能减退及血肌酐和尿素氮增高,出现氮质血症,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沉增快,血浆白蛋白稍低,胆固醇稍高,此型病程缓慢进展,最终可因肾功能衰竭死亡。
2.慢性肾炎肾病型 为慢性肾炎常见的一型,突出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无选择性蛋白尿),每天排出尿蛋白尿超过3.5g/dl,高度水肿和血浆白蛋白降低,通常低于3g/dl,高胆固醇血症,超过250mg/dl,尿沉渣检查,可有红细胞及各种管型,血压正常或中等度持续性增高,肾功能正常或进行性损害,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升高,肌酐清除率和酚红排泄均减低,患者可有贫血,血沉明显加快,此型肾炎经适当治疗,病情可以缓解。
3.慢性肾炎高血压型 除上述一般慢性肾炎共有的表现外,突出表现为持续性中等以上程度的高血压,而且对一般降压药物不甚敏感,常引起严重的眼底出血或絮状渗出,甚至视盘水肿,视力下降,并伴有肾脏损害的表现,尿检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及尿沉渣明显异常,此型肾功能恶化较快,预后不良。
上述临床分型不是绝对的,各型之间有交叉和相互转变,有的病人兼有类肾病型与高血压型的表现,可为混合型。
根据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不难,起病缓慢,病情迁延,尿检异常,常有蛋白尿,有时伴血尿,水肿和高血压,随着病程进展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其诊断标准是:①有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进行性损害,化验有蛋白尿,伴或不伴血尿,②病程迁延1年以上,③除外继发性和遗传性肾炎。
体征:
慢性肾炎由于起病方式不同,故临床表现也不一,常见的症状有水肿、血尿、高血压,以及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腰酸腰痛、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消化道出血等。
大部分患者起病隐匿,多以水肿为首发症状,也有以高血压或乏力、贫血、多尿、夜尿等为首发症状。常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肿或高血压。病情大多进展缓慢,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因某种因素影响,病情可在短期内迅速恶化而进入尿毒症。
临床上可分为五型:①普通型:最常见。表现为轻至中度蛋白尿(+—++),离心尿红细胞>10个/高倍视野及不同程度管型尿。可伴有轻至中度高血压和水肿,后期可有肾功能减退。本型进展缓慢,可持续多年。②高血压型:除上述普通型的表现外,以持续性中等度以上血压尤以舒张压升高为特点。本型常伴心血管损害和眼底改变,肾功能恶化较快。③肾病型(又称类肾病型):1985年将本型划归肾病综合征Ⅱ 型。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大量蛋白尿(>3.5g/d),且多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常有中至高度水肿和血浆白蛋白降低(常<30g/L);可有高胆固醇血症(>6.4mmol/L)。尿沉渣检查可见有红细胞及各种管型。血压可有轻度持续增高。肾功能常有轻度损害,多见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酚红排泌率减少和血液氮质潴留。多伴有不同程度贫血,血沉常增快。本型虽可缓解但常复发,招致肾功能缓慢减退。④混合型:同时具有高血压型和肾病型表现者可称混合型。本型多有一定程度之肾功能减退。⑤急性发作型:在病情相对稳定或缓慢进展过程中,由于呼吸道或全身感染、劳累等因素影响,经较短潜伏期(多为3—5d,甚至1— 2d),出现类似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血压常升高,肾功能可有明显恶化。经适当处理后,病情可趋向缓解或稳定,肾功能可恢复至或接近急性发作前水平。但也有肾功能持续恶化,或经多次发作后进入尿毒症。值得指出,临床各型之间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可相互转化。另外.慢性肾炎患者常有高血压引起的眼底改变,其中高血压型及混合型尤为严重。表现为视网膜动脉变细纤曲,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严重时可有絮状物渗出,眼底出血和视乳头水肿,可影响视力。后者也见于急性发作型。
1.尿常规检查:
(一) 蛋白尿:中等或中等以上程度的蛋白尿(通常大于2g/日),是诊断慢性肾炎的主要依据。患者常常表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即尿中出现除白蛋白以外的其他大、中、小分子的蛋白质),且常因大量蛋白尿引起水肿,以致出现肾病综合征的表现。一般患者尿中蛋白量的多少对预后并无意义。(二)血尿:血尿是诊断慢性肾炎的另一主要依据。目前用相差(位相)显微镜检查,对血尿的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相差显微镜检查,90%以上的肾小球源性血尿表现为变(畸)形红细胞血 尿;而90%以上的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表现为均一(正常)红细胞尿。肾小球源性血尿常伴有中等或中等量以上的蛋白尿。一般来说,尿中红细胞增多反映疾病在活动期。 慢性肾炎患者的尿改变除蛋白尿和血尿外,尚可有管型尿,且根据患者蛋白尿的严重程度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可有少尿或多尿的变化,尿比重和尿渗透压亦随病情出现变化。
2.血液检查 早期变化不明显,肾功不全者可见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血沉明显加快,血浆白蛋白降低,血胆固醇轻度增高,血清补体C3正常。
3.肾功能检查 ①内生肌酐清除率和酚红排泄轻度下降,尿浓缩功能减退。②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早期基本正常,随病情加重BUN,Scr逐步增高,当其高于正常值时,证明有效肾单位已有60%~70%受损害。对肾功能不全,尤其是尿毒症的诊断更有价值。
4.腹部X线平片 肾脏明显缩小,表面不光滑。
5.B超 早期双肾正常或缩小,肾皮质变薄或肾内结构紊乱,B超检查可帮助排除先天性肾发育不全,多囊肾和尿路梗阻性疾病。
6.肾穿刺活检 根据其病理类型不同,可见相应的病理改变。
本病一旦明确诊断,应积极进行治疗和预防,防止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尽量避免和延缓患者进入必须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阶段。①避免感染、劳累等加重病情的因素。②严格控制饮食,保证充足营养。③积极控制和治疗并发症。④慎用或免用肾毒性和易诱发肾损伤的药物。⑤使用中医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辨证论治,立法方药,用传统的中医疗法改善和延缓肾衰竭的进展。
1.感染 长期蛋白尿导致蛋白质大量丢失、营养不良、免疫功能紊乱易并发各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及皮肤感染等,感染作为恶性刺激因素,常诱发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使病情进行性加重。尽管目前已有多种抗生素可供选择,但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感染仍是导致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应予以高度重视。
2.肾性贫血 慢性肾炎晚期出现肾实质损害,可并发血液系统多种异常,如贫血、血小板功能异常、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和凝血机制障碍等。其中贫血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贫血的主要原因有:①红细胞生成减少;②红细胞破坏增多:肾衰竭时,尿毒症毒素在体内蓄积,红细胞代谢发生障碍而易于破坏,发生溶血,导致贫血。③失血:大约 25%的晚期肾衰竭病人可出现明显的出血,加重贫血。
3.高血压 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期,常出现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心包炎以及肾功能不全等,其原因主要是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期 (CRF)本身发展过程代谢异常引起的。据统计高血压发病率达70%~80%,需要肾脏替代治疗的病人则几乎均有高血压,其中3/4病人用低盐饮食和透析即能控制高血压,另外1/4的病人用透析去除体内过剩的钠和水后,血压反而升高。此外,CRF病人高血压有其固有的特征,表现为夜间生理性血压下降趋势丧失,部分可分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