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是指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50mg/dl),由低血糖导致的昏迷称低血糖昏迷。低血糖昏迷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并发症。随着糖尿病病人日趋增多及人口老龄化老年低血糖昏迷患者逐年增加鶒,某院急诊科5年来统计,急诊就诊的老年昏迷者占9%~12%,部分患者因就诊早而得及时治疗一部分患者因发现及就诊不及时而延误治疗导致不可逆脑损害,甚至死亡。因而低血糖昏迷必须紧急处理。
1.尚未确诊的低血糖症 应与癫痫、精神分裂症、癔症以及各种脑血管病相鉴别。以上疾病不存在低血糖。
2.已确立低血糖症者 应从不同病因所致的低血糖症相鉴别。
(1)反应性低血糖(功能性低血糖):该病常与情绪有关,症状较轻,多在白天发作(多在早饭前或午饭前),与饥饿、运动无关。常常在高糖饮食后易发作。进食较多,伴肥胖。测空腹血糖、OGTT、禁食试验、D860等激发试验均呈阴性反应。
(2)肝源性低血糖:低血糖发作多在清晨空腹、饥饿或运动促进发病,病情呈进行性。空腹血糖正常或低于正常,OGTT呈糖尿病样曲线,但在服糖后4~7h血糖降低。低糖饮食可诱发。禁食试验呈阳性反应。这些病人伴有肝脏严重疾患,肝功能异常。
(3)胰岛B细胞瘤:典型低血糖发作。多在清晨、饥饿及运动促进发作,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发作时血糖很低。OGTT,血糖为低平曲线。血清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浓度明显升高;禁食试验、D860等激发试验均呈阳性反应。,
(4)药物性低血糖:多发生在糖尿病病人、注射胰岛素或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物者。
应重视病史。若因胰岛素注射过量所致者,血清胰岛素明显升高而C肽不升高。若是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升高,而胰岛素原轻微升高者,支持磺脲类引起的低血糖症。后者常常服糖后,血糖恢复较慢。
(5)胰外肿瘤所致低血糖:临床低血糖发作典型,但测血清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水平均很低。近年来发现该肿瘤分泌过多的IGF-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血清中IGF-Ⅱ上升,或IGF-Ⅱ对IGF-Ⅰ的比值增高,可协助诊断。
(6)内分泌疾病引起的低血糖: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生长激素缺乏、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艾迪生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内分泌疾患,均可发生低血糖。但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各种激素测定、内分泌功能检查,可作出明确诊断。
1.引起老年人空腹低血糖的常见原因有 ①胰岛B细胞瘤(胰岛素瘤);②胰岛外肿瘤;③外源性胰岛素、口服降糖药;④严重肝病;⑤乙醇性;⑥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
2.引起老年人餐后低血糖的常见原因 ①胃大部切除后(滋养性低血糖);②乙醇性;③2型糖尿病早期;④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
1.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 此组症状在血糖下降较快,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更为明显,是一种低血糖引起的代偿反应。主要包括大汗(约占1/2,冷汗多见)、颤抖(约占1/3)、视力模糊、饥饿、软弱无力(约占有1/4~1/3),以及紧张、面色苍白、心悸、恶心呕吐、四肢发冷等。
2.中枢神经受抑制的表现 此组症状在血糖下降较慢而持久者更为常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是中枢神经缺氧、缺糖症群。中枢神经越高级,受抑制越早,而恢复越迟。主要表现为:①大脑皮质受抑制;意识蒙?,定向力及识别力逐渐丧失、头痛头晕、健忘、语言障碍、嗜睡甚至昏迷跌倒。有时出现精神失常、恐惧、慌乱、幻觉、躁狂等;②皮质下中枢受抑制;神志不清、躁动不安,可有阵挛性、舞蹈性或幼稚性动作,心动过速,瞳孔散大,阵发性惊厥,锥体束征阳性等。患者可出现癫痫症状;③延脑受抑制;深度昏迷,去大脑性强直,各种反射消失,呼吸浅弱,血压下降,瞳孔缩小。如此种状况历时较久,则患者不易恢复。
如果脑组织长期处于比较严重的低血糖状态下,则可发生细胞坏死与液化,脑组织可萎缩。患者常有记忆力下降,智力减退,精神失常或性格变异等表现。
3.混合性表现 即指患者既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又有中枢神经受抑制的表现,临床上此型更为多见。
4.原发疾病的症状 如肝病、恶性肿瘤和严重感染,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尚有垂体瘤和甲状旁腺疾病的表现等。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一旦怀疑低血糖昏迷,立即抽血查血糖。如血糖<2.8mmol/L即可诊断。
1.血糖 低血糖是一种危急病症,首先须迅速准确地测定患者血糖。对可疑患者不必等待生化分析结果,治疗应在留取标本后立即进行。有条件时快速测定与生化检测同时进行。
正常人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在禁食过夜后,<3.3mmol/L(50mg/dl)则提示低血糖。由于存在个体差异诊断低血糖的标准应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这一范围应为2.5~3.3mmol/L(45~60mg/dl),而低于2.5mmol/L,并经重复测定证实,可明确有低血糖存在。
2.其他检查 其他实验室检查并非每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均完全必要,可选择进行。
(1)糖基化血红蛋白(GHB):其中HBAc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主要产物,可反映近两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HBAc正常值为4%~6%。在长期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HBAc值与低血糖的发生率呈负相关。HBAc<6%,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增加。因而以HBAc维持在6%~7%间较适合。研究表明在无察觉低血糖患者放松对血糖的控制,使HBAc维持在8.0%左右并保持3个月,可使受损的低血糖激素对抗调节作用部分逆转,并减少无察觉低血糖的发生率。
(2)肝肾功能测定:肝肾功能不全可显著增加低血糖的发生机会。对糖尿病患者须全面了解肝肾功能,选择合理治疗,减少低血糖发生率,对合并低血糖者亦有助于病因分析。
(3)血酮体、乳酸和渗透压测定:有助于与DKA、HHC和乳酸性酸中毒鉴别。
如脑功能受损应进一步检查,可做CT、脑电图检查以明确病变位置。
对于有任何酮症酸中毒先兆的疾病应该禁止运动。对于运动时血糖增高的病人也不宜运动。重型糖尿病人空腹血糖在16.8mmol/L(300mg%)以上时,运动容易造成酮症酸中毒,因此要避免运动。对于此类病人要特别注意防止低血糖。运动时应该避开药物高峰时间,必要时随身携带糖类食品,如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可以随时服用。
主要并发症有心动过速,血糖升高,脑功能受损可出现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