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又称枯草热,是患者对植物花粉过敏所引起,主要累及眼及上呼吸道。该病绝大部分由风做传播媒体的花粉作为变应原。花粉症的流行与花粉在空气中播散规律密切相关。Thommen提出能引起花粉症的流行的植物应具备五个条件: ①必须为风媒花,属气传花粉; ②花粉产量大; ③花粉轻,易飘散远方,花粉直径约在15~58μg; ④该植物在当地广泛和大量的生长; ⑤花粉必须有特异性抗原物质。因此花粉症的流行与致敏花粉的数量有重要关系,并有地区性和季节性特点。我国大部分地区在春节和夏秋季节出现两个花粉飘散的高峰期,北方春季以松、柏、杨、柳、桦等为主要花粉;而蒿属、jin草属、藜科、禾本科等为主要的夏秋花粉。南方主要的春节花粉为杨、柳、悬铃木、桉、棕等,主要的夏秋花粉为禾木科、jin草、苋、女贞子等。我国已有12个省发现空气中有豚草花粉,在部分地区如青岛、沈阳等地已成为重要的致敏花粉之一。因花粉症的发病通常需经过3个花粉季节的致敏期。
1819年英国医生JohnBostock报告了一种夏秋季节发病的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的疾病,误认为由于接触枯草引起。1836年Elliltson认为这一疾病是由于吸入植物花粉引起,1867年Blackley采用花粉浸液皮试予以证实。嗣后花粉症逐渐取代了枯草热的命名,但由于历史惯用术语,枯草热的命名一直沿用至今,从含意上讲,枯草热的病因除包括致敏花粉外还包括发病季节中其他主要变应原如真菌等。但在临床中均将两者同等看待。
祖国医学早在西周《礼记·月令》中已有"鼻鼽"的记载,《内经》中有更多的论述。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指出:"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气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认为肺虚寒为发病的内因。宋代《圣济总录》中指出"肺腑感寒,寒气上达",而发鼻鼽。《素问玄机原病??·六气为病》曰:"鼽者,鼻出涕也","喷,鼻中因痒而气喷作声也。"李东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曰:"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病也。"认为脾胃虚弱,土不生金,以致肺金受邪而发病。《医学发明·卷第一》):"肺者,肾之母,皮毛之阳,元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冷,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寒甚出浊涕,嚏不出,……。"则是宗风寒之说并认识到本病的发作有季节性。《张氏医通·卷八》曰:"鼻鼽,出清涕也。风寒伤皮毛,则腠理郁闭,宜硫风清肺,……。"则不拘于脏器虚寒之说,以祛风散寒为治疗大法,并提出"以通为补"之治的治则。
花粉症的流行与花粉在空气中播散规律密切相关。Thommen提出能引起花粉症的流行的植物应具备五个条件: ①必须为风媒花,属气传花粉; ②花粉产量大; ③花粉轻,易飘散远方,花粉直径约在15~58μg; ④该植物在当地广泛和大量的生长; ⑤花粉必须有特异性抗原物质。因此花粉症的流行与致敏花粉的数量有重要关系,并有地区性和季节性特点。我国大部分地区在春节和夏秋季节出现两个花粉飘散的高峰期,北方春季以松、柏、杨、柳、桦等为主要花粉;而蒿属、jin草属、藜科、禾本科等为主要的夏秋花粉。南方主要的春节花粉为杨、柳、悬铃木、桉、棕等,主要的夏秋花粉为禾木科、jin草、苋、女贞子等。我国已有12个省发现空气中有豚草花粉,在部分地区如青岛、沈阳等地已成为重要的致敏花粉之一。因花粉症的发病通常需经过3个花粉季节的致敏期。
花粉症的发病率有地区性差别,北京花粉症的发病率约为5%,西欧花粉症的发病率约为1~3%,在美国花粉症的发病率较高,主要为豚草花粉症,发病率约为2~10%。我国花粉症的发病率调查资料很少,约在1~5%。
中医诊断:
1.肺气虚弱,卫表不固
证候:鼻窍奇痒,喷嚏,清涕涟涟,鼻塞,鼻内肌膜肿胀苍白,患者平素畏风怕冷,全身可见倦怠懒言,气短音低;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辨析:肺主气,开窍于鼻,肺气虚则风寒异气乘虚而入,故鼻痒喷嚏;气不摄津则清涕不止;风寒水湿等内外邪浊壅滞于鼻窍,则鼻塞;肺气失宣,水津不布,液停水聚故鼻窍肌膜水肿。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是为气虚之证。
2.肺脾气虚,水湿泛鼻
证候:鼻塞,鼻涕清稀,淋漓而下,嗅觉迟钝;双下鼻甲肌膜肿胀,苍白或灰白,或呈息肉样变。全身伴见头重头昏,神疲气短,四肢困倦,胃纳欠佳,大便稀溏,舌质淡或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濡缓。
辨析:脾主运化,输五谷之精微以充五脏。脾虚则肺失所养,土不生金,肺无力敷布水津,则水湿上泛鼻窍,故双下鼻甲肌膜肿胀,甚则形成息肉。脾失健运,故全身可见纳差便溏,舌质淡胖,苔白,脉濡缓。
3.肾气亏虚,肺失温煦
证候:鼻鼽多为常年性,鼻痒嚏多,清涕难敛,早晚较甚,鼻窍肌膜苍白水肿,患者平素畏风怕冷,四肢不温,面色淡白或见腰酸膝软,遗精早泄,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脉沉细弱。辨析:肾藏命火,为五脏动力之源;肾虚,命门火衰,则肺失温煦,水液不化,
上泛鼻窍,故清涕难敛;寒凝水结,则鼻窍肌膜水肿;肺肾气虚,摄纳无力,气不归元而上越鼻窍,故鼻痒喷嚏。此型鼻鼽常伴有咳嗽气喘;舌质淡,脉沉细弱均为肺肾气虚,脉失充养之象。
变态反应性鼻炎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史:鼻炎呈季节性或常年性发作,或发作有可追溯诱因,阳性家族过敏史合并其它过敏疾患。
2.典型发作症状:呈突然阵发性发作,发作时有鼻内刺痒,打喷嚏,流稀涕及鼻阻塞等症状,多无其他全身不适症状。
3.鼻腔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或呈灰蓝色或潮红。
4.皮肤过敏原试验阳性。
5.鼻分泌物嗜酸细胞计数超过5%。
6.血清IgE测定浓度高于250IV/mL。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1;3:134花粉症诊断参考标准:
1.季节性发病,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且与致敏花粉播粉期符合;
2.发作期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3.发作期鼻分泌物涂片(和/或)结膜刮片中嗜酸粒细胞阳性,或鼻分泌物涂片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阳性;
4.花粉变应原皮试反应阳性,至少有一种阳性反应为(++)或(++)以上,或变应原鼻粘膜激发试验阳性,眼结膜试验阳性;
5.病程至少2年;
6.有条件的单位可作血清、鼻分泌物特异性IgE检测。
1.有固定的季节性发病的病史,结合当地花粉飘散规律,能推测出可疑的致敏花粉。
2.多数患者有家族或个人过敏性疾病病史。
3.花粉症的主要症状表现在鼻、眼和支气管。鼻痒、喷嚏、流清涕和鼻塞症状较重,鼻粘膜苍白水肿者较常年性鼻炎多见。出现眼痒、流泪、眼结膜充血水肿等眼过敏的表现,在花粉症中更为多见,并为临床表现的重要特征,约有10~30%的病人在花粉季节发生支气管哮喘。多数患者在鼻部症状发生数年后引起哮喘,部分患者哮喘与鼻炎同时发生,少数患者先出现哮喘后发生鼻部症状。花粉症的临床症状于花粉季节的中后期或花粉季节结束时较花粉季节开始时更加明显,对非特异性刺激亦表现鼻和支气管的高反应性,称为"引爆现象"。
4.特殊检查:包括花粉浸液的皮肤试验,(皮内或点刺试验),特异性鼻粘膜和眼结膜激发试验,花粉浸液的气道反应性测定,鼻分泌物、眼分泌物嗜酸细胞检查、血清特异性IgE测定等。
西医病因:
1、遗传因素
有变态反应家族史者易患此病。患者家庭多有哮喘、荨麻疹或药物过敏史。以往称此患者为特应性个体,其体内产生IgE抗体的能力高于正常人。但近年有作者发现,孪生与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2、鼻粘膜易感性
易感性的产生源于抗原物质的经常刺激,但其易感程度则视鼻粘膜组织中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和释放化学介质的能力。现已证实,变应性鼻为炎患者鼻粘膜中上述细胞数量不仅高于正常人,且有较强释放化学介质的能力。
3、抗原物质
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的抗原物质称为变应原。该变应原物质再次进入鼻粘膜便与相应的IgE结合而引起变态反应。引起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变应原按其进入人体的方式分为吸入性和食物性两大类。
中医病因:
本病的发作与外界因素如风寒,异气(包括各种变应原)的入侵有密切关系;肺气虚,卫表不固为发病的主要内因,肺气虚又与脾肾虚弱密切相关。
花粉抗原作用于有变态反应体质的人,使其致敏,产生相应的花粉抗体。这种抗体属免疫球蛋白E(Ig-E),它附着于肥大细胞上,当再次接触同一花粉抗原时,即在肥大细胞上发生抗原抗体反应,通过一系列过程,释放出组胺等多种介质,导致粘膜水肿、血管内液体渗出、分泌物增多、局部刺激和平滑肌收缩等。临床主要表现为鼻痒、喷嚏连续发作、流大量清水样鼻涕、鼻阻塞等;有的患者还可发生眼痒、流泪、结膜充血、哮喘等。
血清学试验:血清免疫球蛋白E主要测定病人血清中针对致敏花粉的特异性IgE等抗体,常用检查方法有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RAST),放射免疫吸附试验(RI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和点免疫结合试验等。
细胞免疫学检查:主要检测手段是检测针对致敏花粉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等。
皮肤点刺试验:目前国外以皮肤点刺试验应用较为普遍,国内目前则以皮内试验法为主,两种方法均方便易行,既适合于临床上确定花粉过敏性哮喘病人对花粉过敏的种类,也适合于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支气管激发试验:这是一种模拟花粉变应性哮喘发作的试验方法,所得结果较为可靠,当特异性皮肤试验的结果难以判定时,该试验方法可以取得较为可靠的结果。
鼻黏膜激发试验:由于鼻黏膜与支气管黏膜同属呼吸道黏膜上皮,该试验的结果通常也可较准确地反映支气管的对花粉的敏感程度,与支气管激发试验相比,既安全又简便,为临床常用的试验方法之一。
眼结膜激发试验:将花粉浸液稀释后滴在眼结膜上,观察有无眼痒,流泪和充血等阳性表现,眼结膜激发试验结果可信度虽然比鼻黏膜激发试验稍差,但比特异性皮试可靠的多,眼结膜试验的优点是安全性较大,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可通过冲洗将变应原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