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Seyffarth首次报道了旋前圆肌综合征(round pronator syndrome),17例病例均为正中神经通过旋前圆肌或指浅屈肌时神经受到卡压所致。当时其描述的旋前圆肌综合征并非都为旋前圆肌卡压,因此,临床命名并不确切。然而,由于临床长期将此类病变称为旋前圆肌综合征,所以,这一命名沿用至今。
除需与腕管综合征进行鉴别以外,尚需与胸廓出口综合征、臂丛神经炎、神经根型颈椎病等鉴别。旋前圆肌综合征与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相似。两者的主要相同点为:腕部和前臂痛;大鱼际肌肌力减弱;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或感觉异常。不同点为:旋前圆肌综合征无夜间痛,腕部Tinels征阴性,腕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掌皮支区感觉减退。
(一)发病原因
由于正中神经通过旋前圆肌或指浅屈肌时神经受到卡压所致。
(二)发病机制
1.Struthers韧带 为少见的结构,由此引起的旋前圆肌综合征较少见。
2.肱二头肌肥厚或紧张 同样可以引起卡压。
3.旋前圆肌纤维束带 重复性旋前动作可使卡压加重。
4.指浅屈肌腱形成的浅腱弓 亦可引起同样症状(图1)。
肌电图检查,Morris和Peters报道的7例旋前圆肌综合征病例中,6例出现运动传导速度减慢。Buchthal报道的7例病例中,有3例出现感觉传导的异常。然而,研究发现,在肘与腕间,运动和感觉传导的减慢对诊断近端正中神经卡压无诊断价值,因为腕管综合征与旋前圆肌综合征患者均可出现正中神经传导异常。
应用针电极对卡压区正中神经支配肌群进行电刺激反应诊断,通过判断肌肉失神经电位的变化,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旋前圆肌综合征并发关节活动障碍。
关节活动障碍指正常关节功能(如屈伸、旋转等)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表现为活动范围的减小。与功能完全丧失的关节强至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