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腺分泌功能减退容易与慢性结膜炎发生混淆。有些病人在这一阶段,由于眼红、干涩、眼屎多,可能会被没有临床经验的医生误诊为慢性结膜炎,轮换着点各种各样的抗菌消炎眼药水但病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 有的人长期眼红,时轻时重,这很可能是患了慢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常为双侧性,有时非常顽固,久治不愈。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原因有感染因素,可由急性炎症未治愈或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多为细菌感染,如Morax-Axenfeld重杆菌、链球菌等,亦可在致病菌毒力不大,同时机体抵抗力较强的情况下,一开始即以慢性症状出现。
对可疑患者可采用以下检查方法以明确诊断从事: 1、泪液分泌实验(Schimertest):低于10mm/5min为低分泌。 2、泪膜破裂时间(BUT):小于10秒为泪膜不稳定。 3、角膜荧光素染色:可观察角膜上皮缺损和判断泪河的高度。 4、角结膜虎红染色:染色阳性者为干燥失活的上皮细胞。 5、泪液渗透压测定:如大于312mOms/L可最早诊断为泪腺分泌功能减退。 6、泪液乳铁蛋白含量测定:69岁以前如低于1.04mg/ml、70岁以后如低于0.85mg/ml(琼脂糖免疫课题单扩散法),则可诊断泪腺分泌功能减退。 7、泪液溶菌酶含量测定:如溶菌区<21.5mm2,或含量<1200μg/ml,则提示泪腺分泌功能减退。 8、泪液羊齿状物试验(TFT):在粘蛋白缺乏性泪腺分泌功能减退不能形成良好的羊齿状。 9、泪液清除率(TCR)检查:了解泪液清除有无延迟。 10、活检及印迹细胞学检查:泪腺分泌功能减退患者结膜杯状细胞密度降低,细胞核浆比增大,上皮细胞鳞状化生,角膜上皮结膜化。 上述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最好联合两种或优秀多种方法。
诊疗泪腺分泌功能减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如果我们对泪腺分泌功能减退能有一些起码的防护知识,即使你得了本病,便能在疾病的早期就医并得到及时而合理的治疗,一般情况下可保终身无大碍。对于正常眼的保健与预防,有: 1、眼局部的按摩以及湿热敷; 2、避免不良的工作环境;养成适度眨眼的习惯; 3、在办公室或者各种污染的不良环境中预防地使用人工泪液等。但抗生素眼液的使用须在眼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因为其眼液中的抗生素和防腐剂对正常的眼表有毒性损伤作用。
上皮脱落可发生丝状角膜炎,也可并发角膜浸润。 丝状角膜炎是一种眼疾的医学名称,是指角膜上皮部分剥脱,呈卷丝状,一端附着在角膜表面,另一端呈游离状态的病症。又被称之为丝状角膜病变。 角膜浸润。当致病因子侵袭角膜时,首先是角膜缘处血管扩张、充血(睫状充血,如兼有结膜血管充血,则称为混合充血)。由于炎性因子的作用,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及白细胞,特别是嗜中性白细胞迁入病变部位,在角膜损伤区形成边界不清的灰白色混浊病灶,周围的角膜水肿,称角膜浸润。浸润角膜因水肿而失去光泽。角膜浸润的大小、深浅、形状因病情轻重而不同。经过治疗后,浸润可吸收,也有自行吸收的,角膜透明性得以恢复而痊愈;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及时,炎症将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