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疮是发生于头皮和头发的一种皮肤癣菌感染。相当于西医头癣中的黄癣,极易传染,多见于农村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也可能发生。其特点为头皮损害为小圆形硫黄色的厚痂,结痂松脆,有鼠臭,痂下有浅溃疡,数个结痂可融合成片,愈后留下萎缩性疤痕,头发脱落。病程缓慢,到青春期可以减轻,但不能自愈,若不治疗,可终身不愈。治疗以杀虫解毒为原则。
本病记载首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以后诸家有所发挥,明代《外科启玄》中称肥粘疮,对其病因、症状都有详细描述,说此病多生于小儿头上,有黄脓,多由理发、剃刀所引起。
肥疮多因脾胃湿热蕴蒸,上攻头皮所致;或因污手摸头、枕头不清洁、理发工具等传染毒邪而成。
本病属于真菌感染性疾病,检查方法主要是根据皮肤外观以及症状进行,其次可结合下述方法进行确诊。
(一)真菌直接镜检:黄癣病发内可见发内菌丝或关节孢子,黄癣中可见鹿角菌丝及孢子;白癣病发外包绕着密集镶嵌排列的圆形孢子;黑点癣为发内成串排列的链状孢子,孢子较大。 (二)真菌培养:可帮助确定致病菌种。 (三)伍德氏灯检查:黄癣呈暗绿色荧光;白癣为亮绿色荧光;黑点癣无荧光。
头皮局部受到真菌的刺激,造成毛囊破坏,可并发头皮瘙痒以及局部秃发。由于感染刺激作用,常伴有淋巴结的反应性增大,导致淋巴结肿胀、疼痛。其次可因搔抓而自身播散以及局部皮肤破坏合并细菌感染。本病常可合并其他皮肤以及指甲的感染,造成灰指甲、体癣、股癣,真菌感染比较顽固,可经久不愈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