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CL)是由多种不同的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皮肤损害。本病是由利什曼虫引起的一种原虫性疾病,幼犬较成犬感染率高。在中国、印度、地中海沿岸、小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区均有发生。
该病首先要和麻风病鉴别,它缺少麻风病的神经粗大和皮损区的感觉改变以及麻风病其它特有的症状,主要是依据病原体的检查。此外要和皮肤结核、结节性梅毒疹、结节病、蕈样肉芽肿、鳞状细胞癌鉴别。面部的皮疹要和红斑性狼疮、酒渣鼻相鉴别。本病有时诊断较难,易漏诊,临床上还应与红斑狼疮、酒渣鼻、黄色瘤等相鉴别。
(一)发病原因
皮肤利什曼原虫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病原为热带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tropica),该虫形态并无特殊,我国新疆地区有病例发现。感染源为病人及带虫的动物(鼠类),并经白蛉传播,也可经直接接种传播而感染,儿童多见,病后免疫力持久。潜伏期数周至数月不等。
(二)发病机制
当白蛉叮咬人、黑热病患者或患病的动物后,其血内或皮肤内的LD小体被吸入白蛉胃内,经过5~7天的发育繁殖形成大量成熟的鞭毛体充满在白蛉的食道,咽喉和口腔内,当白蛉再次叮咬人和动物时,鞭毛体进入皮肤或皮下组织感染而发病。
彻底治疗患者,消灭传染源,消灭中间宿主——白蛉,疫区应该消灭储存宿主——犬。每年5月中下旬,用γ-六氯环己烷、二二三、有机磷等对农村的住房、畜舍、厕所的墙面进行滞留性喷洒。在于使用杀虫剂消灭白蛉的同时应改善环境卫生能够减少白蛉的滋生,改善居住条件,均可减少白蛉热病毒感染的条件,可以有效降低白蛉热的发病率。
本病主要以皮肤损害为主,皮损以红斑、斑块和结节为主,也可表现为色素减退斑、浅色斑或溃疡,溃疡可经久不愈,当合并细菌感染后,可有组织粘膜的化脓性损伤,当抗力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可因感染深入至血液循环引起脓毒血症,可发热、心动过速、呼吸加快、血象升高等表现。